“然而,现实中的航天任务,总是充满不確定性。”
“任何微小的发动机推力偏差、燃料泄漏、轨道偏离导致的额外姿態调整、甚至是太空人在舱內的一次非计划移动,都可能导致燃料消耗超出这个微小裕度。”
“一旦超出,登月舱將没有足够的燃料从月面起飞,或者无法携带足够的氧气和水支持太空人返回地球。”
“因此,从纯粹的数学模型和工程裕度分析来看,阿波罗11號的成功,尤其是在运载能力如此极限的情况下,每一步都必须达到近乎完美的精准度。”
“这要求土星五號火箭在发射、分离、轨道注入等所有环节的性能,都要达到其设计理论值的最高上限,並且在整个任务过程中,没有任何意外情况发生,没有任何额外的燃料消耗。”
周宇教授最终的结论,依旧没有直接说假,而是再次拋出了奇蹟:“这意味著,阿波罗11號任务,从火箭运载力的角度来看,其成功率也存在极大的偶然性。”
“它需要工程设计、製造工艺、地面测控,以及太空人操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极致的完美,
且运气极佳,才能在如此极限的条件下,確保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並最终安全返回。”
“那其他五次阿波罗號登月呢?”
“从目前的数学模型来看,情况类似。”
在场的专家们很快理解了他的意思。
在极端幸运的条件下,阿波罗號才能完成人类歷史上六次载人登月。
“有这运气应该去买彩票了!”
“即便是在最理想的设计下,任何复杂工程系统,都存在固有的故障率和隨机误差,周教授说,他们確实登上了月球,我认为,只是登月舱登了上去。”
“这是什么意思?”
如果按照周宇教授提供的数学模型和概率分析,土星五號的运载能力和阿波罗登月舱的燃料裕度都如此极限,那么,要实现任务的完美著陆和安全返回,就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任务的整体风险和燃料消耗。”
他指向大屏幕上周宇教授展示过的登月舱燃料消耗曲线图,那张图表清晰地显示了每增加一公斤有效载荷,返回地球所需燃料的几何级数增长。
“大家想一想,登月舱的有效载荷中,什么最重,消耗生命支持资源最多,並且在关键操作阶段引入最大不確定性?”工程师的自光扫过眾人。
现场一片寂静,但许多科学家已经心领神会。
“是人!”那位科学家终於明白了。
“没错,是太空人本身!”
汉斯工程师用力点头:“太空人需要呼吸氧气、需要水和食物,產生废物,这些都需要额外的生命支持系统和物资,全都占据宝贵的有效载荷。”
“更重要的是,太空人在手动操作过程中,即便拥有再高超的技巧,也会引入人为操作误差,
周教授刚才的分析,就明確指出了人工干预在极端条件下的奇蹟属性。”
“如果说登月舱能够凭藉自动化系统和极其精准的地面指令,在理论上找到一个非常小的完美著陆窗口。”
一位大毛的航天专家也加入了討论:“那么,为了確保这个窗口不被任何意外所打破,为了將任务成功的概率从几乎不可能提升到勉强可能,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轻载荷,移除最不可控的因素,也就是太空人。”
他的话犹如一道闪电,击中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內心。
“你们的意思是—
霓虹的山本惠子教授的嘴唇微微颤抖:“阿波罗登月舱確实降落到了月球上,但——-太空人,
並没有隨舱下降,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踏上月球?!”
“可那些影像又如何解释,不是拍摄到了他们踏上月球的样子吗?”
“其实我们的人分析过他们的影像,有不少的疑点。”
“从天体观测和光线传播模型来看,在没有大气层散射的月球表面,白天或夜晚理论上都应能观测到大量恆星,我们模擬了在月球表面拍摄,不同曝光参数下,背景恆星的可见度。”
“还有影像中太空人头盔面罩上的反射,在一些近距离拍摄的画面中,我们发现面罩反射出的地面和背景,其光照角度、阴影方向以及地面细节的清晰度,在某些帧中,似乎与当时太阳在月球表面的理论方位角,存在一些难以解释的微妙差异。”
“而且其中多物体影子看似不平行,疑似打光效果,这涉及到了光线追踪模型和三维空间几何分析。”
“我们多次想要復原,发现用摄影棚確实可以照出登月影像中的效果。”
“所以阿波罗六次载人登月,一半是真的一半是假的了?”
“应该是,依照当时丑国的技术,我相信他们的登月舱到达了月球,但太空人是否出仓这问题嘛,就难说了。”
“没错!这完全符合逻辑!”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他们声称丟失了大量的原始数据!並且在此之后,一直连个探测器都没有发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