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自有大儒为我辩经!(8。8k)
卫宏知道周宇很少开玩笑,现在对方一脸认真,所以卫宏就问了:“周教授,你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所以才会觉得丑国登月存在造假嫌疑。”
周宇反问道:“卫总,您应该知道nasa公布过部分当年阿波罗11號的登月数据吧?”
“这个我知道。”
“我最近没事的时候,用数学重新挖掘了下阿波罗登月过程中的应用数学。”
“起初,我只是想从纯粹的数学角度,验证一下当年的工程奇蹟。”周宇丝毫不脸红地说了起来。
老实的卫宏相信了周宇的话。
“你知道,阿波罗任务是在计算能力极其有限的年代完成的,当时的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和存储能力,甚至不如我们现在的一部智慧型手机,但他们却成功地將人类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这在数学上简直是教科书级的完美降落和对接。”
他说著,在电脑上操作了几下,调出了一组数据,那是阿波罗11號登月舱鹰號从月球轨道下降到月面时的姿態调整和燃料消耗数据。
“我首先復现了登月舱的下降轨跡。”
“根据公开的燃料消耗曲线和姿態控制参数,结合当时月球重力场模型,计算出的理论下降路径和实际记录的数据,吻合度高得惊人。”
卫宏听到这里,脸色变了变。
“相信卫总你应该知道了问题所在,太完美了,完美到有些不真实。”
“要知道,在当时的计算条件下,每一次姿態调整,每一个微小的喷气量,都必须精確到极致,这就像在几十年前,你用算盘算出了微积分的精確解。”
“这事吧,你说於老那种人能做来,但当时的丑国我不相信能有这种天才。”
卫宏听得云里雾里,但他明白太完美在周宇这种科学家口中,往往意味著有问题。
“然后是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周宇切换到另一组数据,这次是登月舱从月面起飞后,与环绕月球的指令舱进行交会对接的轨道参数。
“这也是整个任务中最复杂、最考验实时计算和控制能力的环节之一,我用现代的高精度n体引力模型和实时姿態调整算法,重新模擬了这个过程,结果再次让我感到震惊,误差几乎为零。”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卫总,要知道,月球的重力场分布並不均匀。”
“加上当时飞船姿態传感器、推进器精度以及实时地面控制的滯后性,要实现如此完美的交会对接,理论上会存在相当大的隨机误差,就像你闭著眼睛,在疾驰的列车上,用一根线准確穿过另一根线的针眼,而且连续成功。”
卫宏的脸色开始变化。
他虽然不懂深奥的数学模型,但他能听懂误差几乎为零的含义。
在任何复杂的工程项目中,完美的零误差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除非除非数据本身就经过了某种程度的修饰。
“最初,我以为是我的模型不够完善,或者他们当年的计算能力被严重低估了。
”周宇继续说,他的手指在屏幕上划过,展示著他自己的计算模型和nasa公开数据之间的微小差异。
“所以我反覆优化算法,甚至考虑了丑国人可能掌握了某种黑科技,然而,无论我如何调整参数,总有一些细微之处,无法用纯粹的数学和物理逻辑完美解释,这些完美的数据,反而成了最大的疑点。”
他关闭了复杂的公式,调出几张月球表面照片,上面除了阿波罗任务留下的痕跡外,还有一些看似不相关的地貌特徵,
“更诡异的是,我结合了近年来我们娥系列探测器获取的月球高精度地形数据,对阿波罗任务的著陆点和太空人活动区域进行了三维建模。”
周宇的声音越来越低,带著一种发现秘密的压抑感:“我们发现,某些太空人在月球表面进行活动时,其留下的足跡深度、移动速度与当时的月球土壤力学特性,以及太空人在16重力下的行动模式,在物理模型上存在难以解释的偏差。”
“特別是一些太空人在月面进行跳跃或奔跑的影像,根据其腾空高度和水平位移,反推出的初始速度,在地球重力下几乎不可能实现,但在月球重力下,也显得过於流畅,缺乏我们在模擬训练中太空人所表现出的那种16重力下的不適应和笨拙感。”
卫宏感到毛骨悚然。
他不是在听什么阴谋论,而是在听一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基於海量数据和严谨数学推导出的非典型性发现。
如果周宇说的都是真的,那丑国在几十年前就“这简直是卫宏惊得站了起来,他想说“不可思议”,但又觉得不足以形容这份震惊“周教授,您確定这些推论,是基於最严谨的科学和数学,而非主观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