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近地轨道监测的负责人,尼古拉·彼得洛维奇,一位年过五旬,头髮斑白,眼神却依旧锐利的老航天专家,正盯著屏幕上不断闪烁的绿色光点。
他身后,一群年轻的工程师和分析员同样眉头紧锁。
“报告尼古拉先生,第一批星链卫星已经发射上去了,目前还没有变轨的跡象。”一名年轻的分析员匯报导,他的声音带著一丝困惑。
尼古拉点了点头,沉吟道:“嗯,我们也观察了。这些星链卫星进入的都是標准部署轨道,高度在550公里左右,倾角约53度,它们都在各自的轨道面上按部就班地运行,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的变轨机动。”
他走到一块战术显示屏前,用雷射笔指了指那些密集的白色光点:“卫星要进行轨道变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执行精確的发动机点火指令,这不是一个轻率的决定。
每一次变轨都需要大量的规划和计算,並且会向地面站报告。
目前看来,它们確实只是在填充轨道,並未展现出任何攻击性姿態。”
“但问题就在这里,尼古拉先生。”
另一位数据分析师补充道,“马斯克之前声称要部署两万颗卫星,速度快得令人咋舌
“国际社会都在吵著占位垄断,但这些卫星除了提供网际网路服务外,究竟有没有其他目的,我们无从得知。”
就在眾人陷入沉思之际,指挥中心侧面,负责信號情报监测的团队突然传来了急促的报告。
“尼古拉先生!我们截获了一段非常规的加密信號!”
信號分析员的声音中带著一丝无法抑制的兴奋与紧张。
“它来自星链卫星网络內部,但传输方式极其隱蔽,频率跳变极其复杂,完全不同於他们日常的商业通信协议!”
尼古拉猛地转身,他命令道:“立刻解析!”。
接下来的三天,整个信號情报团队陷入了疯狂的攻坚战。
他们动用了航天局最顶尖的超级计算机资源,几十名密码学专家和网络情报分析员昼夜不停地轮班。
“这种加密方式太复杂了!”
一名密码学家抓狂地揉著太阳穴:“它不是简单的对称加密或非对称加密的叠加,也不是標准的流密码!它似乎採用了多层混沌加密算法,每一层的密钥都在高速地动態变化,而且频率跳变的模式也毫无规律可循!”
另一名分析员补充道:“我们尝试了高维频率分析和流量模式识別,但信號熵值极高,没有任何可供分析的周期性特徵,他们的偽隨机数生成器简直是大师级的,我们无法预测下一个跳变频率!”
他们首先尝试了基於已知商用加密標准的暴力破解和侧信道攻击,但所有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星链的通信协议显然经过了特殊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抵抗常规的信號情报拦截和分析。
“它甚至没有可供我们进行的样本!”
一名负责逆向工程的专家沮丧地敲著键盘,“所有截获的数据流都高度混淆,我们无法从中提取任何可用於推断密钥或算法模式的片段!”
然而,大毛的密码学家们並非等閒之辈。
身经百战的他们他们,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入手,也就是星链通信协议的物理层特性。
他们推断,即使加密再复杂,信息传输的物理链路总会留下蛛丝马跡。
如果连物理链路都没有办法,那他们就马上放弃!
这已经不属於蓝星有的科技了。
他们將目光投向了卫星通信中的时间同步偏差、信號微弱抖动以及特定脉衝特徵。
在数百万gb的加密数据流中,他们发现了极其微小的、不符合理论隨机性的非量子噪声。
这並非漏洞,而是计算物理层面无法完全消除的痕跡。
这些痕跡包括时间同步偏差。
任何复杂的通信网络,包括卫星星座,都依赖於精確的时间同步。每颗卫星、每个地面站內部都有时钟,但没有哪个时钟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同步,总会有极其微小的时钟漂移。
当星链卫星进行密钥更新、频率跳变或者执行,例如卫星间数据链路的切换操作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