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难道也要祈祷狗大户犯傻吗?(6。4k)
决断下达,整个宣五医院脑机接口研究中心进入了状態。
曾季良教授迅速成立了几个核心攻关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一位教授带队,负责啃下文档中对应领域的关键技术点。
生物材料小组在谢静的带领下,开始了微纳级植入电极的製备尝试。
文档中描述的某些纳米级材料和超精密加工工艺,他们目前確实无法完全復现。然而,谢静想了一个办法,她指导团队成员从现有材料中寻找最接近的替代品,並尝试简化文档中提出的部分製备流程。
“就算不能做到文档中那么完美,只要能验证其核心设计理念,就是巨大的成功!”谢静激励看团队。
他们先从一批微型电极阵列下手。
这批微型电极阵列,是脑机接口技术的核心,它们是沟通大脑与外部设备的桥樑,它直接决定了脑机接口系统能够获取多少有效信息,以及获取的精度如何。
它们能够精准地探测和捕捉大脑中神经元活动时產生的微弱电信號,每一个想法、每一个动作意图,都伴隨著特定脑区的神经元放电,电极越小、越精密,就能越精確地定位到这些信號源,甚至区分开单个或少数几个神经元的活动。
这份微型电极阵列的设计,是周宇文档中最为顛覆性的部分之一,它跳出了现有技术的思维框架,提出了更高效、更低损伤的信號採集和刺激方式。
周宇文中设计了一种超高密度的阵列,能够以单神经元甚至亚细胞级別的解析度,精確捕捉到大脑中特定区域的神经活动。
这大大提升了信號的精细度和特异性,避免了传统电极因体积较大而同时採集到大量混杂信號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档中还提到这些微型电极阵列需要集成超低功耗的信號预处理晶片。
这意味著,在信號离开大脑之前,就已经完成了初步的放大、滤波和数位化,极大地减少了传输过程中的噪声和干扰。
部分设计甚至暗示了微型化的无线传输模块,能直接將处理后的神经信號通过无线方式传输,避免了传统脑机接口复杂的有线连接,降低了感染和损伤风险。
除了信號採集,文档在神经刺激方面也展现了突破。
传统的刺激电极往往会影响较大范围的神经元,难以实现精准调控。
周宇的设计则强调高度局限性的微刺激,能够精確地针对特定神经迴路或细胞进行刺激,这对於治疗癲癇、帕金森等神经疾病,以及进行精確的神经修復具有革命性意义。
光看论文非常让人振奋,谢静实际下手的时候才知道有多难。
普通微型电极阵列就已经够难了,周宇提出的新型微型电极阵列更是地狱级別的。
不过里面很多说法得到了她的赞同。
文档中描绘的电极表面,並非光滑如镜,而是具有纳米级的特殊形貌和涂层,能够引导神经细胞的生长方向,使其与电极更紧密地结合,从而在刺激时形成更稳定的微环境,
进一步增强刺激的局限性和效率。
这种硬体-软体协同的理念,让她看到了解决长期稳定性的希望。
“不同类型神经元的细胞形態和电生理特性来定製刺激波形和频率的设想。例如,对於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其最佳的刺激参数是不同的。”
“这种针对性的刺激,能更高效、更精確地激活或抑制特定的神经活动,这对於癲癇的放电抑制、帕金森的震颤控制等至关重要,因为它能精准地纠正异常的神经活动,而不是简单地“关闭”整个区域。”
“能考虑到这一步的人绝对是个天才。”
谢静感嘆道,最让她欣赏的是文中描述的微刺激系统。
“信號採集和解码系统高度联动,能够实时监测刺激效果,並根据大脑的即时反应进行毫秒级的自適应调整。”
“这意味著,刺激强度、频率和波形不再是预设的,而是根据患者大脑的独特状態动態变化的,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没有想到这些?”
她在这领域耕耘了快二十年了,见识过无数国际顶尖的论文和实验报告,但周宇的这份文档,却让她感到自已仿佛是坐並观天。
“最关键的是这种实时反馈和自適应!我们一直都在追求闭环系统,但从没想过能够如此精细地在微刺激层面实现。”
谢静越深思越觉得不可思议。
他们国內什么时候出了这种大牛级別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