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开了头之后,就有点停不下来的感觉了,先开始潘院士等人脸上还有微笑,觉得周宇到底是年轻,一上来就开始指点了,都不知道委婉一点。
隨著周宇的深入分析,他们脸上的笑容逐渐凝固了。
周宇所提出的问题,直接涉及到了量子卫星远距离稳定传输、纠缠光子对高效生成与分发、以及地面站信號高精度接收与测量这三个当前项目面临的最核心、最棘手的技术瓶颈。
搞人工智慧的,怎么连他们的这些东西都清楚?
这群人哪知道,为了不闹出笑话,周宇昨晚提前做了功课。
“针对远距离量子信號传输的稳定性问题,我有个初步的想法。”
眾人憎了,你才刚来多久,就有初步想法了?
我们目前主要依赖传统的自適应光学系统进行补偿,但大气湍流的变化是非常复杂和动態的。”
“我建议可以尝试引入预测控制的理念,利用歷史气象数据、实时的信標光探测信息,甚至结合卫星自身的运动状態数据,建立一个大气湍流的预测模型。”
“更进一步,我们可以使用强化学习算法来训练这个控制系统,让它能够自主学习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最优补偿策略。”
“关於纠缠光子对的生成效率,我的想法是,是否可以尝试利用人工智慧算法来优化我们雷射器的参数,比如功率、频率和脉衝形状,以及晶体的温度和入射角度等等。”
“通过对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人工智慧或许能够找到一组最优的参数组合,使得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都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纠缠光子对的產率和纠缠度。”
潘院士沉吟了一会儿,说:“嗯,想法目前来说是可以的。”
“但是,周宇同志,你刚才提到的『大量的实验数据”,我们目前积累的数据量是否足够支撑如此复杂的模型训练?”
“而且,量子系统的特性非常微妙,一些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导致结果的巨大偏差,人工智慧真的能够精確地捕捉並预测这些细微的变化吗?最终能否达到你所说的『最大限度地提高的效果,恐怕还需要更深入的论证和实验验证。”
人工智慧项目是最需要团队合作的,就算周宇设置的模型没有问题,如果缺乏大量的数据,那么最终结果也很难让人信服。
“潘院士您说得非常对,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確实是人工智慧模型训练的关键。”
“就目前的数据量而言,直接训练一个能够完美预测和优化所有参数的通用模型如果不够,那我建议是可以分阶段、分模块地引|入人工智慧。”
“例如,我们可以先针对纠缠光子源的某一个或几个关键参数进行优化尝试,比如雷射器的功率或者晶体的温度。”
“这样所需的数据量相对较小,也更容易控制变量,验证人工智慧算法的有效性,我们可以先利用现有的实验数据进行初步的训练,如果效果显著,再逐步扩大优化的参数范围。”
“那具体的呢?”
潘院士听得非常入迷,忍不住问了一句。
“具体的內容,周宇这边应该还要考虑下,到时候就让鄔院士那边来讲吧。”
姜劲风连忙说道。
他找周宇帮忙,本来是想让周宇给一个解决的方向就行了,没想到周宇直接有了思路!
他可不敢耽误周宇太多时间,上面要是兴师问罪起来,他负不起责任。
所以姜劲风就提醒周宇,沟通和传达技术上的事,交给智囊团来的人就好。
周宇觉得正好,智囊团来替他做这些事情,可以帮他节约不少时间,他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六代机。
与潘院士和量子卫星研究所的专家们简单告別后,周宇便婉拒了姜劲风共进晚餐的提议,而是直接前往科技中心,找到了正在伏案工作的卫宏。
“卫总,”周宇走进卫宏的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道,“我们六代机的项目现在能否继续往下推动了?”
卫宏听到周宇这么说,知道他心里最牵掛的还是六代机,他放下手中的文件,抬起头,说:“还记得之前大豆的事情吗?”
“我们按照你给出的报告操作,前前后后赚了有200多亿。”
“六代机项目的经费目前暂时不用担心了。”
周宇脸上一喜,经费问题解决了,六代机的推进速度就能大大加快,他正想追问下一步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