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让你讲遇到的困难,没让你讲天堑啊!(6。2k)
姜劲风知道周宇没研究过量子,但在人工智慧这块,周宇的专业能吊打不少所谓的专家。
不过怎么说服对方,这个就难了。
姜劲风看周宇没什么反应,硬著头皮,说:“我们认为,解决这些复杂精密的控制问题,或许正是人工智慧可以发挥巨大作用的领域。”
“例如,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实时分析大气湍流的变化规律,预测信道衰减,
並精確控制自適应光学系统进行补偿,或者,优化纠缠光子对的製备参数,提高生成效率和纠缠度,这些都是传统方法难以办到的。”
“我知道这很为难你,其实周宇你只要能给一个解决的方向就行了。”
这种情况下周宇不好推脱,只能说:“我先看了再说吧。”
他顿了顿,生怕周宇反悔似的,赶紧道:“明天你有没有时间?要不我们明天就去量子卫星研究所一趟,见见潘院士?”
周宇点头。
他对量子卫星这东西还是蛮好奇的。
大家都知道遇事不决,量子力学。
说的是现实中难以解释的现象,会被人用量子力学理论来解释,企图矇混过关。
可量子力学不是玄学,而是实打实的科学。
量子力学恰恰是建立在严谨数学和实验基础之上的、实打实的现代物理学中最核心,
最前沿的科学之一。
它深刻地揭示了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虽然其理论常常反直觉,充满了各种奇特的现象,比如量子叠加、量子纠缠、量子隧穿等等,但无数的实验已经无数次地验证了其正確性。
早在1984年,贝內特和布ls德就提出了bb84量子密钥分发协议,这就是量子密码学的诞生。
量子相关科研工作,比人们想像中要早得多。
量子科技的研发是一部跨越世纪的科学史,从对微观世界基本规律的探索,到利用量子特性进行信息处理和安全通信的创新尝试,无数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可以说潘院土並不是研发量子卫星的第一人。
早在潘院士之前,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关於量子通信和量子卫星的早期探索和设想。
例如,一些科学家曾提出利用卫星作为量子密钥分发的中继节点,以克服地面传输距离的限制。
然而,由於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工程实现的难度,这些设想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但他无疑是將量子卫星从理论构想变为现实的关键人物。
周宇当天晚上看了下量子技术相关的专业书,做了一些准备后才去睡觉。
第二天,和姜劲风来到量子卫星实验室,周宇发现潘院土居然早已在实验室门口站看了。
他头髮白但目光炯炯,精神十足,身穿一件朴素的白大褂,脸上带著温和的笑容。
姜劲风连忙上前热情地握手:“老潘,这位就是我跟你提过的周宇同志,他在人工智慧方面非常有想法。”
潘院士立刻將目光转向周宇,主动伸出手,热情地说道:“周宇同志,久仰大名!你的事跡我可是听说了,在这么年轻的年纪就能在多个领域取得如此成就,真是后生可畏啊!欢迎来到我们的量子卫星实验室。”
周宇连忙握住潘院士的手,马上谦虚说道:“潘院士您好,您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为了国家的量子通信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只是在人工智慧领域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
潘院士哈哈一笑,摆了摆手:“年轻人谦虚是好事,但也要对自己有信心。”
“人工智慧可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说不定真能帮助我们解决眼前的难题,走,我们进去边走边说,我给你好好介绍一下我们这个量子卫星。”
他指了指实验室中央一个巨大的、被精密仪器环绕著的卫星模型。
“这个量子卫星是目前来说,世界上技术最先进、功能最全面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之潘院士本来不想加上“之一”的,但做人还是谦虚一点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