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六代发动机的前期筹备几乎耗尽了他们团队的全部资源,如果不能从龙国拿到实质性的资金援助,后续的研发资金可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位了。
“奥列格,你还是太年轻了。”
他说著將酒杯放回桌面,发出一声清脆的“咔噠”声。
“龙国人看似热情好客,实则精明得很,能够得到我们的技术,就能节约时间。”
“丑国六代航发的报导一出来,他们肯定急了。”
“第六代自適应变循环发动机的技术,不是谁都能够拥有的。”
“现在开条件的是我们。”
酒饱饭足的古特涅夫和奥列格休息了一天之后,才见到了袁建峰、周宇等人。
本来这种谈判不用周宇参与,可第六代自適应变循环发动机技术的吸引力实在太大,
周宇还是跟了过来。
孙院士觉得让周宇了解下也好,就让他跟著过来了。
不过这一次,孙院士特別叮嘱周宇,儘量別说话,一切交由袁建峰等人来就好。
袁建峰看了一眼对面一脸微笑的古特涅夫,故意不太满意地翻著对方给的资料,
说:“古特涅夫先生,这资料上显示的是你们要研发第六代自適应变循环发动机?”
“六代自適应变循环发动机,通常会运用选择阀、变几何低压涡轮以及可变面积后涵道引射器等具备变几何特性的结构。”
“这些可以对发动机的总增压比和等效涵道比进行大幅度的调节,让发动机达成最大速度在4马赫的飞行状態。”
“其实和丑国的研究方向很相似,你们在这方面有什么优势吗?”
“贵方的理解没错,但传统变循环发动机的核心痛点,气动稳定性与热管理效率的矛盾,我们通过独特的三涵道动態分流技术解决了。”
“常规设计中,涵道比调节会破坏激波系稳定性,而我们的第三涵道採用环形柵格控制,能在数秒內完成重构,跨音速段的推力损失降低至3%以內。”
袁建峰捕捉到关键点,追问道:“动態分流必然伴隨气动负荷剧变,叶片系统的可靠性如何保障?”
古特涅夫在笔记本电脑上操作了下,然后调出了全息模型:“这是我们专利的蜂窝状蜂窝结构叶,通过在叶身植入微米级蜂窝单元,形成分布式应力缓衝网络。”
动画显示叶片在极端工况下仍保持应力均匀分布。
“数据证明,在8倍音速气流衝击下,叶片寿命达到传统设计的8。7倍。”
“在4马赫持续巡航状態下,你们的燃油效率能维持多少?”
古特涅夫按下回车键,屏幕上跃出一组红色数据:“在3。2-4马赫区间,比油耗仅0。38kgkn·s,比f135提升27%。”
但他隨即补充,“这需要配套的新型燃料体系支持。”
“油耗这么少?”
“不错,这正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地方。”
“你放心,我们的发动机性能绝对可靠,无论是动力还是稳定性,都不会比丑国人的差。”
“论造发动机,我们是专业的!”
“那我们如果要造对应的战机,在设计时,是否需要適配你们的发动机?”
“那是当然,本次的发动机和以往型號完全不同。”古特涅夫竖起三根手指,“从燃油系统到进排气布局,甚至机身气动外形都需要重新设计。”
此言一出,会议室气氛骤然凝重。
孙院士眯起眼睛:“古特涅夫先生,这是否意味著贵方不仅要出售发动机,还要介入我们的战机设计?”
古特涅夫轻笑一声:“您多虑了,我们只是提供技术参数建议一一比如建议將进气道设计成可变弯度结构,这样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