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新能源纯电车,无论是两驱还是四驱,整个动力结构都相当的简单。
而他们的整车配置,第一代完全没考虑四驱,动力系统以单电机的大功率后驱为主。
既是为了节约成本,也是考虑到能耗。
双电机四驱固然听起来很爽,可放在定位长续航的家用轿车、出租车来说,就有点不太实际了。
除此之外。
最复杂的部分,莫过于底盘结构的开发与调校了。
底盘调教作为提升车辆性能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国产车的弱项。
特别是对于刚成立的初创车企来说,要把一台车的地盘质感做得好,是一件极难的事情,进口车企几十年长期积累的底盘调校经验数据,单一车型超过百万公里的路试和优化悬挂系统。
要拿到短短一年半载来完成,甚至追赶,那有点痴人说梦了。
好的底盘决定了一台车是否好开,驾驶起来是否有自信和高级感。
许易对这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不说完全赶超,起码也要达到传统豪华车,20w级别以上的底盘舒适度和高级感。
为了达成这个“硬性目标”。
整个研发团队不得不拿出了从大厂带过来的“祖宗之法”。
进行了一轮大规模逆向研发工程。
可以看到。
偌大的场地中,摆满了二十万至三十万层级的传统豪华车,一眼望去包括有宝马3系,奥迪a4l,沃尔沃s60……等五六台市面上流行的长轴豪华轿车。
有几台已经进行了深度的拆解。
逆向研发的好处不用多说了,节省大量开发的时间,用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获得友商的技术参数。
就算是国内的传统大厂,在推出一款车之前,也会找到豪华车企的某款车来深度对标一下,这种情况下是肯定试要把对方的车子弄过来拆解对标一波的。
否则连对方什么用料和结构都不知道,怎么精准对标?
更何况。
他们也不是对着一款车逆向研发,而是同时逆向研发好几款。
拆一台车,的确是有恶意对标的嫌疑,把市面上相关车型全拆了研究,那就叫集各家所长了!
本来王景明觉得,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紧张的研发工作,即使是逆向研发,也不一定能很快拿出核心方案。
底盘调校相关数据,有时候照抄都不一定弄得好。
可当整个团队开始埋头工作,却给人一切都十分顺利的感觉。
“不是错觉吧,底盘的结构开发,整体研发顺利得有点不像话啊?”
王景明内心不禁嘀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