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罗湾,赵氏豆腐坊。
赵景清重新发酵的四罐生豆浆,于寅时初装入陶罐密封。
正午时分,发酵四个时辰,赵景清打开第一罐检查,凝了薄薄一层豆腐皮,下层仍是豆浆的颜色。又发酵三个时辰,已是日暮时分,赵景清打开第二灌检查,表面凝了一层厚厚的豆腐皮,下层液体呈淡黄色,散发微酸气息,和方子上描述的相似。
……先试上一试。
林翠娥在做饭,没到吃饭的点,赵景清叫上袁牧,夫夫两人一起去到外边作坊,磨豆子沥豆浆。
锅中豆浆煮沸,赵景清舀酸浆水少量多次点浆,锅中豆浆无甚明显变化。赵景清将发酵的酸浆水全部点进去,底部形成絮状豆花,但是不成形,不用舀出倒入豆腐框内压制,赵景清也清楚知道这锅做坏了。
难道豆浆太多了?赵景清猜测。
林翠娥饭还没做好,赵景清抓紧时间又拆开一个密封陶罐,豆浆的量减半,煮沸后再次点浆。
这次豆花出现得快,但锅里都分层了,下面是絮状豆花,上边是微微泛黄的清水。
又失败了。
赵景清眉头微蹙,无奈叹息,“看来是酸浆水没发酵好。”
袁牧安慰道:“还有一罐,待它再发酵一阵,我们再试。”
赵景清点点头,“好。”
“袁牧,景清,吃饭咯!”林翠娥的声音自院内响起。
“来了!”赵景清应了声,和袁牧一道将用过的锅和石磨清洗干净,走进院子。
次日清晨丑时过半,赵景清起床收拾好第一时间进入发酵房,打开陶罐,酸味更加浓郁,仔细嗅闻亦没有闻到臭味,赵景清用筷子沾了点尝,比昨天的酸一点点。
工人已然上工,石磨运转,磨出一桶又一桶豆浆。
赵景清提了一桶,沥浆煮浆,点浆。
这一次,豆浆凝结的更快,但仍是分层的,这种口感不好。
为何还是这样?今天酸浆水的比昨天晚上的更酸,豆花凝得也更快,赵景清福至心灵,明白过来,是因为酸浆水还不够酸,现在这种程度的还不够。
可再发酵半天,这酸浆水可就坏了,臭气扑鼻。
赵景清暗自琢磨,倏的睁圆了眸子,有了主意。
之前林翠娥做馒头,会留一块面团做酵母,这样后面再做馒头发酵得会更快一些。他可以用先发酵的酸浆水做‘酵母’,往里面加生豆浆,再次发酵。
有了主意,赵景清再次封了四罐生豆浆。另加生豆浆的比例和发酵时间都会影响酸浆水,赵景清稍稍迟疑后,连续封了十二罐。这一次,拢共封了十六罐。
待次日酉时四刻,赵景清拆开八个陶罐,四个一组按同等比例加入生豆浆,等待继续发酵。另外八罐,赵景清等到丑时过半,拆开后如法炮制。
第一次发酵的最佳时间是七个时辰至十个时辰。
二次发酵,赵景清依然先以第一次的时间为准,酉时的按时间分两次拆,丑时的亦然。
四次十六罐尝试下来,先发酵七个时辰,后发酵十个时辰,比例为一比三的酸浆水最好用。其次是先发酵十个时辰,后发酵七个时辰,比例为一比三的酸浆水。
两者都能点出成型的豆花,但后者做出的豆花带了点酸味,口感不如前者好。
其余的都失败了,特别是先十后十的,发酵坏了,拆开臭得赵景清打哕。
赵景清捏着鼻子,实在不想洗这陶罐,叫来袁牧,他也不说话,只一双眼睛眼巴巴看着他。
袁牧:“……”
袁牧转身离去,再回来时鼻子已经堵上,矮身抱上陶罐离开。
酸浆水做出来,且能点出豆花,然而口感不似方子上写的嫩滑细腻,赵景清吃着,甚至比不上他做的嫩豆腐。
接下来该考虑的是,如何做出方子上写的口感。
而这,需要漫长的一次次尝试。
一天、两天、三天……悄然便过,经过不断调整尝试,赵景清做出的酸浆豆腐口感越来越好。
不知是不是姜家老爷子想要的尝到的味道。
只有让他尝过才知道,赵景清和袁牧商量,“袁大壮,明儿能抽出时间吗,咱们去清河县城找姜夫人,让她尝尝这酸浆豆腐味道做对没。”
袁牧道:“能,咱们一早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