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道还没有修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经常来回两地了,现在只感觉更加轻鬆了。
“这条路真比绕大路近太多了!”
回成都路上,一个年轻的后生掂了掂背上沉甸甸装满白色塑料颗粒的竹篓,虽然气喘吁吁,脸上却满是兴奋,只是这一趟他就能赚以往小半个月的工钱了。
“少废话,省点力气看路!”领头的老猎户张伯沉稳地提醒,他空手走在前面警戒,鹰隼般的眼睛敏锐地扫视著密林深处,“你们脚步放稳,扁担抓牢了!”
队伍分成几个小组,间隔而行。
有经验的老农用长长的扁担挑著两筐颗粒,稳当如舟行水面。
年轻些的则更依赖背篓,身体前倾,用强大的腿部和腰腹力量对抗著重力。
坚实的草鞋踩在刚开垦出的山路上,发出沙沙的声响,伴隨著粗重的喘息,迴荡在山间。
“张伯,过了前面那个鹰嘴梁,就快下山了,能看到咱们村的溪水了!”一个熟悉路线的后生指著前方一道埡口喊道。
眾人精神一振,脚下的步子仿佛又轻快了几分。
当第一批几组人成功翻过最后一道山樑,汗流瀆背地走下古道时。
早就在这里翘首以盼的陈光明、大舅、二舅和几个帮忙的村民立刻围了上来。
“光明哥,一路很顺利,第一批主料,估计得有三百斤!”余安抹了把汗,脸上也满是笑容陈光明快步上前,亲手解开一袋扎紧的口子,抓出一把洁白的塑料颗粒,仔细捻了捻。
他的脸上,终於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好,太好了!”他重重地拍了拍余安和旁边几位肩膀发红的汉子,“诸位叔伯兄弟,辛苦了,今晚加餐,管饱管够,记首功一件,回头给你们发奖金!”
大家听闻,脸上都露出愉悦的表情。
很快,这些原材料由另外的人背下了山坳。
“回来一定要修条路到山坳上来,这样拖拉机就能直接开上来。”陈光明开口道。
纯靠人力,还是太费时费力。
“哈哈,有你这句话,我要替山坳的大傢伙感谢你了。”大舅笑著说。
如果真的有条路能够修上来的话,以后大家出行就更方便了,对大家都是一件大好事。
陈光明笑著点头。
他也很看这条古道能带来的收货。
如果有条件,他都想要直接把古道修成水泥路了。
几个小时后,原材料成功送到厂里“王师傅,刘师傅。”陈光明连忙招呼,“料来了,立刻组织上机,生產线不能停。”
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三家村塑编作坊车间內的轰鸣,日日夜夜不间断的进行著生產。
昆阳运来的主料和廉价的副牌料,经由崭新的74型机器和刘三泉带领的、日益壮大的熟练工队伍,迅速转化为厚实匀称的塑编布幅和结实的塑编袋。
首批通过古道运回的原料足有三四百斤,虽解了燃眉之急,但对於开足马力的十台机器来说,
仍显杯水车薪。
“安子!”陈光明站在刚卸下原料的库房门口,,“古道试运成功,这条命脉必须稳住,人手增加,运输量翻倍,给我把原料源源不断地从昆阳供销点背回来!”
“明白!”
余安早已摩拳擦掌,“我刚和强哥商量了,挑选四十个壮小伙,分四个组,每组配一个经验老道的引路人。”
效率就是一切!
一支由山坳子弟为主力、手持扁担的运输队,不断將物资运输了回来。
原料稳定输入,机器高效运转,產品雪片般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