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谈下一笔大单
“只有三成的价钱?!”
陈光明眼睛一亮,满脸惊喜。
现在的货不愁卖。
制约利润、限制扩张的最大瓶颈,就是成本!
这其中,货物的包装运输成本占了相当一块。
他每天经手的塑编袋用量巨大,这笔钱省下来就是纯利润,绝对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成本。
除此之外。
如果塑编袋量大的话,他都还能拉回去卖。
“大姨父,你没听错?”
“確定是同样的尺寸规格?”
“质量和仙降那边比,差多少?”
陈光明再次询问道。
“绝对没错!”大姨父拍著胸脯保证,“我特意拿了咱们装货常用的那种中等袋子去比,人家作坊老板亲自递给我的半成品就是那种尺寸。”
“分量手感我捻了又捻,虽然没仙降给大厂做的那样丝滑均匀,但绝对够厚实够密实,装咱们的成衣塑革鞋,再扛顛簸也顶得住,关键这价钱,喷喷。”
陈光明用力搓了把脸,强迫自己迅速冷静下来。
巨大的差价意味著巨大商机,但也可能有陷阱,比如质量不稳定、產能跟不上,或者作坊老板坐地起价。
“不能光听一家之言。”
陈明果断地说,“余强,收拾一下,跟我走,大姨父,你带路,咱们现在就去看,多跑几家!”
他当机立断。
店铺里有余三哥坐镇,余平余安也能看顾运输,他必须立刻把这事敲定下来。
两个多小时后,陈光明、大姨父和余强三人已经走进了平阳县城老街靠河的一片弄堂。
空气中瀰漫著一股淡淡的塑胶原料加热的味道。
果然如大姨父所说,几间灰扑扑的老屋门口,堆放著一捆捆白色、蓝色的塑编布卷。
简陋的作坊里,几台喻喻作响、布满油污的老旧圆织机正在工作,几个工人手脚麻利地操作著。
大姨父熟门熟路地领著进了一家相对规模稍大的作坊,老板姓胡,是个四十多岁、皮肤黑的精干汉子。
“胡老板,叻扰了。”
陈光明脸上堆起生意人惯常的热情笑容,递上烟,“听我姨父说您这儿的袋子做得又好又公道,特意来长长见识。”
胡老板接过烟,打量著上次过来的余老板,还有陈光明和他身后挺拔壮实的余强,眼神带著审视。
余老板上次来只是打听价钱,这次架势不同了。
似乎,这个更年轻的才是主事的。
“好说好说,老板贵姓,要啥规格的袋子?”胡老板招呼他们在堆满半成品布卷的狭小空间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