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纷纷激动道。
接下去的时间,陈光明儘量安排起来。
山坳里拖家带口来了近三十號人,陈光明家是万万住不下的。
他当晚就去找了村里关係不错的几户人家商量借宿,按人头付了些房钱。
条件好的住通铺,差些的就在堂屋打地铺,总算暂时安顿下来,
第二天时间。
他將所有適龄的、有意向的人聚到作坊旁的空地上,简单做了登记,陈光明心里大致有了谱。
他选了五个年轻力壮、有把子力气、眼神机灵、看起来能吃苦的后生,领头的叫余强,是大姨父的亲侄子,有些见识,人也稳重,这些可以去做推销员。
隨后,他又选了三个口齿相对伶俐、看著面善的和一个在村里读过几年私垫、会拨拉几下算盘珠的小伙张远,作为未来记帐的储备,让他们先去店铺里面学著。
包括余平十五岁的堂弟小山和另外两个半大小子,先学著打扫、搬运、打打下手。
年纪太大、腿脚不便或者家里有拖累实在走不开的,陈光明也没硬留,让大姨父带他们先在附近的村镇集市尝试小规模货郎,或者联繫作坊看看有没有零活。
另一边,陈光明亲自將仙降镇的供销点作为核心中转站,他与原先的店员做了调整。
將一位跟隨他时间较长、经验丰富、做事沉稳的老店员从瑞安县城调过来,临时担任仙降供销点的负责人,统筹调度和新人培训。
增加了仙降点的货品存储空间,將仙降作为通往平阳的稳定补给基地。
日后运往平阳的货,先集中运到仙降整理、清点、分装,再由仙降出发的运输队完成最后的跨县运输。
这样最大化利用拖拉机在飞云江南岸相对便利的道路网。
人还没过去,情报工作不能停。
这个自然由大姨父带著山坳的货郎们负责。
哪个区域人流量大?
是靠近码头的老街,还是正在发展的新街道?
铺面行情如何?
月租大概多少?
有没有合適的位置在转让或出租?
那边的市管会、供销社关係如何打理?
有没有门路可以接触?
不同区域看场子的是哪些本地人?
需要打点多少?
普通工人,小干部的收入水平怎么样?
有没有本地强劲的竞爭对手?
毕竟在隔壁县,他们还算是外来户,这些全部都是要打听清楚的,不然很难在不熟悉的隔壁县城做生意。
当然,这个不熟是指现在,以后他还是很熟的,但总归有差距,需要打听清楚,才好做决定。
毕竟是要去隔壁县城,很多习惯都不一样,甚至那边很多说的都是闽南话,他们可没多少会说闽南话的。
这也是他同意找山坳的村民的原因,以往两地就有来往,不少都是山那边娶的媳妇,一些人会说闽南话。
这將是之后探索市场的主力,特別是越往南边,讲闽南话的就越多,他要让店员们也都跟著学学闽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