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重回1980从挑货郎开始发家篱笆 > 第249章 巡视各供销点6000字(第2页)

第249章 巡视各供销点6000字(第2页)

堆码方式也进行了优化,整齐划一,易於清点和运输。

陈光明亲自坐镇光明码头。

他根据供销点每日的销售数据和次日预计需求,逆向推算出作坊的日產量要求,再精確规划船队航次。

驳船队长由经验丰富的老把式担任,確保按时按量运送原料和成品。

同时,码头设立了小型中转仓库,作为缓衝,应对供销点突发的大量需求或船期延误。

大姨父迅速在龙港本地招募了七八个踏实肯干、略通算术的年轻人,补充到销售和仓储队伍中。

老带新,边干边学。

陈光明明確指示,要儘快培养几个能独当一面的仓管和出纳,给余安减压,让他能腾出精力拓展新业务。

同时,建立了简单的轮岗和交接班制度,確保供销点从早到晚都能开门营业,

在陈光明的授意下,大姨父和余安共同设计印製了带有流水號的三联式提货单。

上面清晰標明了日期、提货单位、品名、规格、数量、单价、金额、经手人签字等信息。

一联给客户作凭证,一联供销点留存记帐,一联送作坊作出货凭证,用於日后核算。

这大大减少了错漏。

对需求量特別巨大,且信誉好或由合作社成员介绍的建筑队或大买家,余安试探性地给予了少量赊帐额度和更优惠的批量价。

同时,他开始有意识地登记这些客户的名称和负责人信息,建立最初的客户档案。

这种策略能够极大地稳定住核心客户群,也促进了口碑。

步入正轨的过程並非一而就,问题依然存在。

一次大雨导致油毡棚漏雨,少量袋子受潮。

一次帐目临时短缺了几块钱急得余安满头大汗。

一条驳船因江雾延误导致供销点半天断货引发客户抱怨。

但每一次问题,都促使管理更加精细化,团队的应变能力越来越强。

隨著操作日益熟练,供销点的运行越来越流畅。

嘈杂依旧,但嘈杂中已有了稳定运转的节奏声。

日销售额如陈光明预期般稳健增长。

新招的本地员工很快融入,他们熟悉环境、懂得沟通技巧,成为维繫本地客户的重要纽带。

大姨父甚至搞来了一台老旧的台秤,用於一些建筑队需要按斤称重装沙石的特殊需求更重要的是,龙港供销光明总站开始成为合作社在甌江以南区域的一个强有力支点。

它的存在不仅倾销了合作社的產品,更像一个巨大的信息枢纽和形象展示窗口。

印著光明合作社红字的袋子遍布整个龙港建设现场,是最好的流动gg。

许多原本要去別处採购的小商贩,被供销点的便捷和低价吸引过来。

合作社统一从昆阳採购的原料塑料颗粒,可以直接用船运抵龙港码头,供销站部分仓储也开始承担起向周边小作坊分销原料的功能。

这大大便利了南部成员。

供销站稳定高额的营收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

一些曾经在塑编厂干过但龙港创业无门的技工,听闻这里规模宏大且重视技术,开始在附近徘徊、打探消息。

刘三泉的儿子就被陈光明正式调到了供销站,协助管理仓库的同时,为下一步在龙港本地建塑编厂做准备,他们必须要进行更多的技术招揽。

各地的商人、小贩在此聚集,带来了大量关於市场行情、下游需求、新技术甚至竞爭对手动向的信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