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她在红棉厂六零 > 10第 10 章(第2页)

10第 10 章(第2页)

电报的事告一段落,陆景同又聊起儿子的婚事,何曼青觉得他瞎操心:“你在这也是多余操心,远水解不了近渴。肖山离邵州那么近,你现在打给电话给学军,他在后勤部队,看看部队有没有合适的姑娘。再不济,他那位不是在干休所工作吗?里头未婚的姑娘肯定也不少。”

说着她拿起电话递给陆景同,“你现在就给学军打电话说这事。”

……

陆霆回到办公室,赵鹏递过来巡逻值班表。派驻到红棉厂后,他们接管了整个工厂的安全保卫工作。

他扫了一眼:“白班巡逻人数可以减少两个,晚班增加两个。”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精减城市人口,肖山无业人口增加,公安那边已经抓了几批“闲散帮”混混了。红棉厂三班倒,晚上交接班时间是十点。夜里黑灯瞎灯,又几乎都是女工,安全问题要重视。

跟赵鹏交待完,陆霆感觉胸口还憋着一团气,看到那两只樟木箱子还堆在角落里,不由大为光火:“不是让你们把箱子给人送过去吗?”

赵鹏愣住:“王建国这两天值夜班,白天没瞧见人影。只有他知道那个黎棠住在向阳里哪个大杂院。”

陆霆看了眼手表,还早:“长嘴不知道问路?你去把车子开过来,把箱子给人送过去。”

*

黎棠下班就着急往家里赶,今天是跟煤站工作人员约好的送煤的日子。

送煤师傅一天要送好几家,她那100斤煤放到最后送,却还是绕了些弯路才找到地方。师傅将板车拉进院子里,本来一肚子的意见,看到这屋里破败光景,婆孙俩又是端茶倒水,又是打水给他洗手,还主动帮忙卸煤,火气便也消了大半。

左右是最后一户人家,回去今天的工作就可以交差,师傅也不着急了,坐下来喝了口水,看这一老一少住的地方,不由感慨:“今年肖山很多工厂都停工了,外头都在说你们红棉厂效益好,收入高,真没想到还有职工住这种地方。”

趁着卸煤的功夫,黎棠跟师傅寒喧起来:“这屋是公家的。我们刚分家,临时住在这。”

这一听就是有隐情的,师傅也没多问,看她将烧过芯的煤块夹出来,往里头放新的,动作倒算麻利,就是炉子太埋汰了。

“这炉子你在哪买的?这瞅着有点坑人啊。铁皮太薄了,还有这搪炉子的泥灰,光用黄土泥哪行啊。黄土得掺上耐火砖敲碎的缸渣儿。最好还得上杂货店买点麻绳掺里头,这样搪出来的炉子才耐烧。”

果然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毕竟是天天跟煤打交道的,一看就能瞧出来她这炉子不中用。

“嗐!这炉子是分家的时候,我后妈看不上才落到我们手里的。”

黎棠不介意跟外人说说后妈坏话,并且从善如流地采纳师傅建议:“这炉子我早看它不顺眼了。用起来不省煤不说,烧个饭也费劲。下回我按你说的,自己来搪个炉子试试。等会我去拿只笔来记下你说的泥灰配方。”

要么说听人劝吃饱饭呢。师傅看她人不仅爽利,还透着一股子受教的聪明劲,立刻热情起来:“不用那么麻烦。我们煤站也做成品炉子卖。搪炉子的泥灰材料都是现成的,你下回来煤站找我,我给你弄点边角料,够你搪个新炉子了。”

黎棠很开心,她来自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什么事情掏钱都能很快解决。但年代文世界显然不是这样,主打一个能不花钱尽量不花钱,能少花钱尽量少花钱。

当然,该花钱的地方还得花。

黎棠忙连比带划地打听起有没有那种可以取暖的“花盆炉子”:“炉子底下形状像个花盆,上头再倒扣一个花盆。”

师傅一听就明白:“那玩意就叫花盆炉,铸铁做的,都是那些效益很好的公家单位才采购回去取暖用。前阵子肖山木材厂关门了,我们煤站收到几只他们淘汰下来的花盆炉,现在还搁那呢。那玩意好啊,可以烧煤球,也可以烧蜂窝煤。炉子外壁中间,还有一圈儿铸铁篦子,篦子上还可以烤吃的。马上天冷了,烤窝头、红薯、热饭盒,可好使了。”

说了这一大串,感觉肚子都开始饿了,师傅及时刹了车,“花盆炉好是好,就是安装起来麻烦,得找专门人装烟囱和风斗,普通人家用的少。”

黎棠一听这个年代真有“花盆炉”,眼睛都亮了,满脑子想的全是冬天土坯屋里要是有个取暖的炉子,那她和姥姥过冬肯定不成问题。

冯翠贞年轻时候也是见过好东西的,听外孙女比划了一番,觉得跟她年轻时在沪市用过的壁炉很像。

婆孙俩对视一眼,瞬间明白了对方的意思。要说婆孙俩最合拍的地方莫过于,冯翠贞其实是颇具生活情趣的女人,苏瑛也遗传了她这一点,即便物质短缺,也把一家人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黎棠对师傅道:“那敢情好!我正为冬天取暖的事愁得睡不着觉。过几天我去煤站找你买点搪炉子的泥灰,顺便看看花盆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