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士桢想了想,摇头:“还是不回了。我是出来公干的,也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回老家,太过匆忙,就不回去了。”
“那你是要回京了?”
“你不回吗?”赵士桢反问闵悉。
闵悉说:“我要先回一趟老家,然后再返京。”
赵士桢想起来:“你老家就在应天府,是该回去看看的。那我们在这里等你,到时候一并返回京城?”
闵悉想了想:“好。我需要两天时间,就劳烦你们等我了。”
“难得回来一次,怎么不在老家多待两日?”
闵悉解释:“我家中已无亲人,只有一些族人,回去祭祀一番即可。”
“原来如此!那你去吧,我们在这里等你回来。”
闵悉也没耽搁,当天便租了马车,买上礼物,和陶兴一起回句容县。
他这次回来完全是在所有人的预料之外,因此并没有惊动任何人。
到了老家的小镇上,已经是午后,马车直接停在了闵悉家门口,闵悉从车上下来,因为天热,大家都躲在家中避暑,没多少人注意到他们的到来。
闵悉走进自家院子,听见里面传来朗朗书声,他家果然如他预想的那样,用作了学堂。
闵悉悄悄进去,院子里被踩得光光的,一根杂草也没有,散落着孩子们的一些玩具,看来这里是他们的游乐场,唯一一棵枣树树干也被摸得非常光滑。
左右厢房的门紧闭着,看样子是打算留着给他回来安歇的,正屋的厅堂大门敞开着,能看到书桌和孩子的身影。有不专心的孩子已经朝门外看过来了。
这院子比闵九原来住的要宽敞了许多,以前只有三间茅草屋,如今已经换成了一个院子,有主屋,还有厢房,全都是黛瓦白墙的砖瓦房。
闵悉去西厢房看了看,发现里面居然还给他置办了家具,床、柜、桌皆有。
他从西厢房的走廊走向正屋,走到正中间被用作教室的堂屋,里面坐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孩子,本来正在读《千字文》,看到他来,读书声都低了下去。
讲台上的夫子听见声音不对,抬起头来,循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向门口。那夫子不认识闵悉,见到他,起身过来,站在门口打量他一番:“你找谁?”
说的是本地话,闵悉只能听懂,但不会说,他朝对方微微作揖:“夫子好!我并不找人,只是回来看看,打扰你们上课了。你们忙!”他说的是官话。
那夫子姓杨,非本村人,听到他的口音,愣了一下,又看他穿得讲究,气度不凡,知道他身份可能不一般,便问:“你贵姓?打哪儿来?”
“免贵姓闵,从京城来。”闵悉说。
杨夫子反应过来了:“你是这家的主人闵举人?”
闵悉笑道:“正是。”
杨夫子赶紧行礼:“原来是闵先生,久仰久仰,请恕在下唐突!你们继续读书,闵遇你来带读。”他交代完学生,便把闵悉往外面请。
“不知先生回来,有失远迎。”杨夫子嘴上客套着。
闵悉说:“请恕我失礼,我此次是来应天府公干,忙完了顺便回老家来看看。夫子贵姓?”
“免贵姓杨。”
“打扰杨夫子了,你继续忙吧,我就是过来看看。看到孩子们在我家中读书,甚感欣慰。”
杨夫子说:“我这里有你家房门的钥匙,我给你拿吧。”
“不用了,我不住家里,上客栈住一宿就好,明日就要回京了。”闵悉拒绝了他的好意,“对了,夫子在这里教了几年书?”
杨夫子说:“两年了。”
“街上的孩子来上学的多吗?”
“不算多,也就十几个吧。大部分都没上学。”
“我每年都往家塾寄了些钱回来,资助孩子们上学,怎么还有那么多孩子没来上学?”
杨夫子叹息:“先生的心意是好的,可读书就算不用束脩费,也需要笔墨纸砚,还需要买书,这些所费皆颇昂贵,许多家庭负担不起。半大的孩子还能帮家里做点事,很多人家觉得读书不合算,就不送孩子来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