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去云祥书肆,为的是想跟此次春闱的举子们近距离接触,听听他们私下里的意见和看法。
今晚的时务策议题就是赋税改革,万历正好想听听读书人对赋税改革的看法。
那群士子们十分踊跃,对赋税改革的态度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也有人有褒有贬,他们在台上高谈阔论,畅所欲言,只是不会想到,皇帝本人就会坐在观众席上,听他们发表意见。
万历听完士子们的辩论,有些不满地说:“把那几个持反对意见的人查出来,不能让他们录取。思想如此陈腐保守,就算入了我大明朝廷,想必也不会有什么建树。”
闵悉见他不高兴了,赶紧建议道:“我看也辩不出什么来,就听到这里吧,咱们去别处转转。”
万历没有反对,几人便一起出了书肆,万历还是有点愤愤不平地对身边的人说:“我没料到,朝廷推行的新政竟还有这么多人反对。”
“变法自古就困难。反对者有人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人是保守派,见识不够,意识不到变法的必要性。不过好在政令已经推下去了,公子也就不必担心了。”闵悉安慰他,但他也倾向于不录取这些反对者,免得将来成改革的绊脚石。
不过总体而言,他还是很欣慰的,至少万历皇帝本人还是倾向于赋税改革的,哪怕是张居正将来不在了,他推行的新政应当不至于被废除。
过完元宵节,琉璃厂就复工了,第一笔单子是魏国公府上的。
魏国公从大明立国之初便享荣华,历经上百年恩宠不断,算得上是京城资历最老的勋贵。国公府规模庞大,建筑众多,换上整套琉璃窗,耗资需要近万两。这可是大客户,至少得忙上两三个月才能做完这一单。
所以闵悉决定继续扩大琉璃厂的规模,加快烧制进度,毕竟还有好多权贵们都在后面排队等着换玻璃窗呢。规模大,所需人手就多,这也意味着将来往其他地方发展的时候,他们能够派出足够的工人师傅去传授技艺。
招贤纳才
会试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闵悉终于可以清闲地当一回旁观者了。
为了招揽人才,他在云祥书肆和云祥酒楼出了几道造化题和格物题,能答上的,便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比如答对两道题的,可以享受八折优惠,全答对的,可以享受免单优待。
闵悉让人把那些对造化和格物有兴趣和有研究的举人名字都记下来,打算去招揽这些人才,如果有人会试落榜,有兴趣留下来跟他们研究造化与格物的,便为其提供食宿和工钱,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跟着自己做研究。
人多力量大,这是闵悉从小就知道的道理,他需要找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集思广益,尽快实现技术方面的突破。
还别说,这个办法还真有效果,举子中还真有不少对格物和造化感兴趣的人。闵悉打算等会试结束之后就挨个上门拜访,邀请他们加入自己的团队。
会试结束之后,闵悉便拿着酒楼和书肆记下的名字,挨个上门去拜访。
举人们在听说他的来意之后,都感到很意外。闵悉表示如果他们中了进士在京为官,到时候想邀请他们闲暇之际来同自己研究格物和造化。
万一落榜,闵悉愿意为他们提供食宿,在京城继续读书备考,同时也能跟他们一起研究格物和造化。
闵悉开出的条件很优渥,但愿意在落榜之后接受邀请的人几乎没有,毕竟来参加会试的都是举人,而举人离进士也就是一步之遥,没有几个人愿意放弃中进士做官的诱惑,而去跟着闵悉研究造化和格物,虽然闵悉表示他们可以一边做研究一边读书,但任谁都知道,这样肯定会影响读书。
陶兴陪着闵悉走了好几处,一个人都没招揽到:“闵爷,名册上只剩下两个人了,还去吗?”
“去啊,怎么不去?反正也就只剩下两个人了,问完彻底死心。”举子们对中进士后的邀请并不拒绝,说明他们还是对格物和造化有兴趣的,可见当兴趣爱好可以,但当成正职工作就难以接受。
“我觉着吧,这些举人愿意来帮您的可能性很小。他们又不缺钱。”
“是不缺钱,可没准能碰上一两个对格物和造化格外感兴趣的人呢?”
陶兴只好不再说什么,赶着车到了城北一家叫做有福的客栈。条件好的举子们都住在东城或者西城,稍次一点的也会住在南城挨近东西城的地方,住城北的举子极少,因为城北都是贱民居住的地方,稍有身份的人,都不会住在这里。也不知道那些住在这里的举子是怎么想的。
闵悉问店掌柜:“掌柜的,你们店里是否有两个叫邱梦行和厉海昌的举子?”
掌柜的打量着闵悉身上的衣着,便知道是个贵人:“有的,客官。”
“麻烦帮我通报一声吧,我想见一下两位举人。”
“这两位客人这会儿不在呢,他们应该在前面街上摆摊,一个代人写信,一个测字。客官你往前面街上去看看就知道了。”掌柜的指点闵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