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他后来处死了那个宦官、打仗也获得了胜利,依旧没能挽回自己的风评和形象。这就要怪朱祐樘了,要不是他这个当爹的太温柔,把大臣们都给惯坏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于他们而言,朱厚照当然不是一个好皇帝,至今还有流言称,朱厚照无嗣和早逝都是文官集团戕害的结果。”
文官集团?诸朝的君臣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清朝的李宝嘉说过,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而伟人也曾经说过一句名言,枪杆子里出政权。
诸朝人虽然没有听说过这些话,但显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
秦汉唐之时,文官和武官的界限还没有那么分明,弓马娴熟的书生不少,羽扇纶巾的白面书生也可能是以一敌十的猛将。
但听明女郎的意思,后面的朝代分的还挺清楚的。
嬴政和刘彻都或有明悟,毕竟他们都被儒生追着骂过。
李世民和赵匡胤则开始套用他知道的历史:难道是王莽之流?
若是这明朝有某位文臣,既有王莽的心性,又摒弃了王莽施政时不切实际之处,脚踏实地干实事,倒真有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地形成一个可以辖制皇帝、与皇帝打擂台的势力。
李世民摇了摇头:他现在想这些还太早了,虽然有了科举制,但教育资源和上升渠道大部分还是被世家把控着,想要形成所谓的“文官集团”还要再等很多年吧,天幕已经是在给他们加速了。
赵匡胤也有同感,他还在发愁武将的问题呢,兵权在他这里的优先级显然更高一些。
明初的文官虽然没有末期那么猖狂,但已经初现端倪。
朱元璋则意识到,这可能是他裁撤掉丞相一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显然,丞相消失后,文官集团取代了他们的位置,继续着皇权和相权的博弈。
就没有一劳永逸的法子吗?
“其实朱厚照和刘彻应该很有共同语言,前者喜欢豹房,后者喜欢上林苑,都是被父亲寄予厚望自幼立为太子宠着长大,这也让两人的性情很是相像,两位帝王都在军事方面建立了一番功业,谥号还都是‘武’,死后都被文官们编排得像个昏君。”
“不过,性格太过相似的人,是不是也做不成朋友?”明月后知后觉道。
刘彻朗笑出声,他倒是不介意神交一友,可惜这朱厚照功绩没有他高,并未被天幕选中啊。
如今他也明白了,明女郎世界的历史里有那么多皇帝,但只有他们五个皇帝被选中,这不是褒奖,什么才是褒奖?
刘彻的目光随意一扫,便看见了下方悄悄说小话的表兄妹——霍去病和卫长公主,心中不免有些惋惜。
从前没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去病本就是据儿的表哥,大女儿的婚事完全可以另作他用。
后来大女儿刚冒出头来的时候,他还真有些亲上加亲的想法,但很快明女郎便说出了并不只有同姓不蕃、表亲也是一样的理论。
那他也只能打消这个念头了。
但其实心中还是有些遗憾:就算是生不出来又怎么样?那就直接不生不就好了?
去病那边若是想要留下后嗣,多找几个妾侍也便罢了,而大女儿这边,她都已经决心要当一个上位者,必然知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道理,不生反倒更好,凭借婚姻将去病这样的猛将拉到自己的阵营,让自己的分量瞬间超过据儿,是完全划算的买卖。
帝王心中所思所想自然无法告知他人,刘彻只是望着他们笑道:“你们兄妹二人在说什么好事?说出来让朕也高兴一下。”
卫青显然也早就注意到了两个晚辈的小动作,心下叹气:年轻人总是学不会谨慎。
要是放在以前,等朝会过后,自己一定又要去告诫去病一番,让他不要仗着陛下的宠信就失去分寸。
这说小话,往小了说是御前失仪,往大了说就是不敬君父,实在是让人操心。
但卫青一想到去病还有一个“早逝”的标签在身上挂着,就不忍心再苛责他。
好在霍去病也不是那种被宠坏了的二世祖,听到陛下发问,便和卫长公主一起,非常自觉地向陛下行礼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