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签到在诸天万界 最新章节 无弹窗 > 第76章(第1页)

第76章(第1页)

这对少年夫妻有过孩子,其实是后人因为李琩有几个孩子母不详的衍生出来的猜测,民间确实将这事传得有鼻子有眼的,但正史之中并无明确记载,至于是真的没有,还是被皇室掩盖了,那就另说了。

李世民这边恼火又羞惭,刘彻那边兴致勃勃地抽取了自己的那条弹幕:

【冷知识,唐朝很多诗人都崇拜武皇,因为她在科举方面的改革,对于唐朝文学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她不仅巩固了殿试、开设了武举,而且加试杂文,最后这一条直接推动了唐诗的兴盛,甚至为宋词的繁荣也奠定了基础。】

刘彻立刻就想到了,这条弹幕应该对应着明女郎说的“杜甫追忆过武则天时的盛世”,看来后世人对这个女人的评价真的很高。

至于科举、殿试、武举这些新词,他一时之间神色闪烁:在少府和墨家的一同研究下,他们已经按照那王皇后所言,造出了“纸”。

虽然和后世的“纸”相去甚远,但肯定比之前用的竹简要好上许多。

但如何推广,让谁来推广,还需细细思量。

不管怎么样,自己的进度肯定是比始皇帝要快的。刘彻愉快地想道。

却不曾想,秦朝的刘季在炼丹房做出不来新东西,索性跑去干他最擅长的事——社交,误打误撞认识了一群墨家人。

如今的墨者尚未经历秦末战乱,传承并未丢失,比汉时的墨家强了百倍也不止。

在刘季的牵头下,墨家人和炼丹师一拍即合,竟真让他们摸到了造纸术的门道。

虽说刘彻确实一时领先,但他们没有经过任何思考,直接抄了宋朝的答案,少了这么一个摸索的过程,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对于唐朝而言,这条弹幕倒是慷慨地提供了改革科举制度的方向,但李世民低头看向自己的肱骨之臣们,他们都是能为自己和大唐抛头颅洒热血的忠臣,但也不能否认,这些人基本上都出身世家。

李世民已经预见到,这样触动世家核心利益的改革,必将在未来掀起一番腥风血雨。

同时,他也第一次认识到,武曌。。。。。。远比自己想象得,更加厉害。

太庙誓约,韩是什么?《春江花月夜》……

“这样的解读,倒是新奇。”赵匡胤仔细思考了一下,发现武则天在这方面的功绩,确实不可磨灭。

在赵匡胤这个时间节点,大名鼎鼎的刘娥尚未出生,宋朝的大臣对于武则天的恶意还没有那么明显。

历史上,赵匡胤的侄子会在六十年后病逝,侄孙年幼,侄媳妇刘娥奉旨垂帘听政,如东汉马邓一般临朝称制,曾多次身着皇帝衮服进行祭祀,但最终还是未能踏出最后一步。

即便刘娥终究未行吕武之事,但在宋朝的大臣眼里,她俨然已经罪无可恕。

他们深恨女子掌控朝政,又不敢直抒胸臆,只能迂回地“借古讽今”,歪曲前朝历史,中伤武则天。

某些宋朝人甚至直接钻进了武则天宫殿的床底下,看到了她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制造杀女惨案。

写史书还夹带私货造谣,啧,生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有多害怕女人成为上位者。

值得庆幸的是,造谣传谣者尚未出生,社会风气虽然比唐时保守了些,但对于武则天的评价,还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公正。

不过,赵匡胤的思绪也没在这件事上停留太久:

接下来唐太宗要抽取的这条弹幕,应当是与那苏东坡的诗相关,他还是更在意本朝之事。

李世民行事也并不拖沓,天幕之上很快就显示出了下一条弹幕:

【太皇太后真的是苏轼的守护神,还有jeff为苏轼求情时说“圣朝不宜诛名士”,完全拿捏住了神宗的心思,多方发力才把他给保了下来。】

jeff又是谁?赵匡胤看得晕晕乎乎的。

明月之前并未提到过王安石的字是介甫,所以此时只有明朝人听懂了这个谐音梗。

但想让他们理解这样起英文名的有趣之处就有些为难人了,他们只会觉得后世被这番邦文明浸透过深还不自知,焦灼之心日盛,朱元璋更是恨不得现在就派人去欧罗巴那边一探究竟,如果能把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就更好了。

这条弹幕对于宋朝的意义显然不大,赵匡胤急不可耐地抽取了下一条弹幕,在心中祈祷,希望能有一些关键的、有用的信息:

【变法之争在李清照这个时期已经完全沦为弄权者党争的工具了,这点赵大肯定要背一部分锅,他在太庙里立下祖训不让皇帝杀士大夫,导致破坏变法者得不到惩罚,催生出了许多投机者,但变法是需要流血的,虽说这一祖训间接救了不少名士的命,但肯定也保住了很多小人的命,不知道赵大一开始是咋想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