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锦命格好,就让她为大晋祈福,为皇室祈福。
虽不如先帝善战,治国的本领,皇帝还是有一些的。
但他年纪越大越谨慎,这些年来更是一直维护着自己的名声,他想要做一位名垂千古的仁君,对付建安长公主便不能做得太过分。
若是年轻那时的皇帝,或许会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哪怕惊动朝野也要将幕后之人揪出来。
但现在的皇帝老了。
一切都如裴折玉设想那样发展,可以说结果能成事,大多是依赖裴折玉对皇帝的了解。
但裴折玉却觉得,若没有谈轻早有先见之明给了陆锦药创造时机,也没那么容易成事。
所幸,裴折玉信任谈轻,而谈轻也信任裴折玉,否则任意一环出了问题,结果都会大相庭径,而最大的功臣还是李监正和安王。
李监正是个极懂得把握时机的人,劝说皇帝搁置早已拟好封陆锦为太子妃的圣旨,改为命陆锦出家祈福的旨意之后,太子好转了。
这一夜,看着已然醒来,只是恍若大病初醒极为虚弱的太子,皇帝几乎一宿没有睡好。
先前他不信神佛,只知道自己被人狠狠算计了一把,但圣旨一下太子便好转确是事实。
太子病中,他派了许多人盯着,确定太子没有被什么人接触过,只是突然就醒过来了。
皇帝都开始怀疑,是不是陆锦真的这么克夫。
在找不出人为痕迹的情况下,人都会信一回神佛。
皇帝也不例外。
然而皇帝也并没有撤回派去彻查牡丹园神迹以及盯着建安长公主府的人手,只是明面上让太后召回了原先派来保护陆锦的宫人。
裴折玉更谨慎,在陆锦出家前未让谈轻再去公主府。
在满京城诡异的氛围中,三天时间转瞬即至,两位太子侧妃冲喜嫁入东宫的日子也到了。
婚事办得再急,也是按照流程大办的,可是太子已然醒来,因为后遗症身体虚弱还没能下床,没有太子到场,册封电击也算冷清。
而且只是册封侧妃的流程,裴折玉和谈轻都不需要出面观礼,两人这天一早就出门去了。
因为侧妃冲喜这一天,也是陆锦出家的日子。
好在比起佛皇帝更信道,陆锦出家是在青元观。
青元观也在京中,早些年皇家兴建,历年来也有一些太妃到这里修道,本就是皇家道观。
因是奉旨出家,早有礼官在青元观中准备,这天是建安长公主和宣平候夫妇亲自送陆锦到这边,这种大事,陆锦的朋友也来了几个。
整个流程建安长公主都黑着脸,要不是宫中的内侍礼官在她早就甩手走人了,宣平候脸色比她好些,也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唯有陆锦,全程都很高兴。
流程结束,陆锦换下挽发的珍珠发簪,换上朴素的坤道道袍,重新梳了个简单的发髻。
从今天起,她就是这观中奉旨祈福的坤道宜昌了。
不过毕竟是奉旨祈福,该有的伺候的人还是有的,就是得守着清规戒律,不能随意出观。
刚刚结束,建安长公主甩手就走,好像还嫌晦气似的,宣平候却跟陆锦说了两句话,叮嘱她以后安心在这里修道祈福,有什么需要的话可以让伺候她的人到侯府找他。
陆锦嗯嗯两声,不耐烦地送走爹娘,宫中的人和礼官也走了,观中众人对她都还好,她打发了众人,便送谈轻和裴折玉等人离开。
不用嫁给太子,祈福三年内都不能婚嫁,对她来说根本就是喜事,何况还有一桩喜事——
皇帝是派了人来青元观盯着的,好巧不巧,那个人是钦天监李监正的徒弟,宋道长。
虽说宋道长只会偶尔过来检查,那也有乐子啊!
她还反过来安慰但有她的裴彦和几个闺中密友,到青元观大门前一路,宋道长都跟在后面,谈轻见状,拉着裴折玉放慢脚步。
“宋道长,郡主以后就交给你了,辛苦了。”
宋道长恭敬道:“王妃言重,贫道职责所在。”
谈轻欲言又止,到底没直接把心里话说出来,别人是不知道,可李监正是安王的人。安王说,李监正有个徒弟在他们之前也求过李监正,想办法阻止陆锦嫁给太子。
只是那时李监正不愿插手此事,任这个弟子跪了一夜都没松口,最后是安王请他才出马。
但这件事大概也就只有他们几个人知道,想起上回到观星台去改奏章被宋道长抓到的事,再看宋道长眼下这副秉公办事,波澜不惊的模样,谈轻心下啧了一声,就算明面上不说,宋道长对郡主还是挺好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