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玉的助攻下,苏润的最后一道题【□】,再次引来眾人瞩目。
苏润没写破题方法,但秦镶揪著他,让他解说:
“子渊,你这题,可是出自《周易·坤卦》?”
古策等人同样目带期待地看著他。
苏润拗不过眾人好意,只得清清嗓子,张嘴了:
“正是,天圆地方,自古便有。”
“《周易》言:乾为天、为圆,坤为地、为方?。”
“《周易·坤卦》又言: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即以方块喻地道之德,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
“此外,这方块还可以看作是矩,《孟子·离娄上》不是说了吗?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而且《礼记·深衣》还有『袂圆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之言,从此处破题亦可。”
“亦或者从《尚书·洪范》的无偏无党,象徵无为而治,再或者从《礼记·礼器》中的大圭不琢,大羹不和,比喻至德等等,都可以。”
苏润举了一大堆例子,最后直接揭露这题的深意:
“这道题说白了,就是解开考生禁錮,让他们隨心所欲地去作文章。”
“如此,我们才能从字里行间,读到考生的想法。”
“我们不设定狭窄的范围和標准答案,也就无形中提高了考生写文章的上限,他们可以尽情发挥所长,这又有何不可?”
千人千面。
不同考生看到这方框,自然会有不同的选题方向。
阅卷官们再从这些奇思中,窥探到考生的学识、性格、抱负……
朝廷每年这么多银子办科举,为的就是挑选良才,自然得让这些钱得值才行,苏润心想。
这种开放性题目和前面那道拆字题一样,虽然是苏润新提出的类型,但却得到了大家一致好评。
只有梁玉另闢蹊径的夸了句:
“前面圆,后面方,这两道题出现在一份试卷上,肯定不少考生前面答天圆,后面答地方。”
“殊不知,他们这么答,正好落入子渊的圈套!再也不可能破出前面那道拆字题!”
“子渊定是天下第一聪明人,区区两个图就把全部考生给算计进去了!”
考场上,最悲哀的事情,不是我答错了,而是我本可以答对!
无巧不成书。
苏润本来还没留意到这点,但梁玉这么一提醒,才后知后觉。
但秦镶却接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