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朱元璋的官狗都不当篱笆网 > 第二百二十三章 只为实现目标(第1页)

第二百二十三章 只为实现目标(第1页)

显然!

方孝孺便是朱标派来打探情况的。

虽说李可也不知,朱元璋死前是不是有跟朱标说过什么话,但李可以为,自己肯定还是要把自己目前的处境,给说得越惨越好。

只有说得越惨,才能让朱标放松。。。

晨光初透,梨花如雪,落满石碑。阿禾将那封信轻轻夹进《匠人十问》的旧卷里,风吹动纸页,仿佛有人在低语回应。她没有回头,却知沈清澜仍立于钟楼檐下,手中捧着昨夜未及归档的《科技伦理宪章》修订草案,眉间微蹙。

“昨晚各地传来的反馈你看了吗?”沈清澜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穿透了风声,“岭南有三位老农联名上书,说新配发的智能灌溉系统太‘聪明’,反倒让他们不会种地了。”

阿禾轻笑:“这倒像极当年百姓第一次见蒸汽水泵时的模样??吓得跪地磕头,说铁牛喝水不歇,定是妖物。”

“可这次不是恐惧,是失落。”沈清澜踱步上前,指尖划过茶杯边缘,“他们说,从前看天色、摸泥土、听蛙鸣就知道何时该引水;如今全靠机器提示,连节气都记不清了。有个老伯写道:‘我种了一辈子田,现在倒成了田里的外人。’”

阿禾沉默片刻,望着远处田埂上一台缓缓移动的自动施肥机,像一头温顺的耕牛。“我们总以为进步就是替代,其实不然。真正的技术,不该让人退场,而该让人更深入地参与??就像望远镜没让天文学家失业,反而让他们看得更深。”

沈清澜点头,却又叹气:“问题是,很多人已经忘了怎么‘参与’。学堂教的是操作手册,不是土地的语言。”

这话如针,刺入阿禾心底。她忽然想起前日去乡间走访时,一个十岁男孩指着稻田问:“老师,水稻为什么要弯腰?”她愣住,竟答不上来。后来才知,那孩子从未见过手工收割,只在视频里看过机械臂整齐割倒一片金黄。在他眼里,稻穗本该挺直,由钢铁之手收割。

“我们得做点什么。”阿禾转身,目光坚定,“不能让知识变成空中楼阁。”

于是,允文学院悄然启动“回土计划”:所有工科学生每年须下乡三月,与农民同吃同住,从翻地、育苗、观云识雨学起;文科生则要参与基层议事会,学习如何倾听沉默者的声音。课程不再以考试定成败,而是以“你解决了谁的问题”为评分标准。

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有御史弹劾此举“荒废学业”,更有保守派讥讽“读书人下田,岂非与泥腿子为伍?”朱文奎却亲自批红支持:“若学问不能沾泥带露,读再多书也是虚妄。”

春分刚过,第一批学生奔赴各地。陈砚舟带队前往甘肃旱区,指导村民用新型集水装置配合传统垄沟种植法,既保墒又节水。他在日记中写道:“一位老太太拉着我的手说,小伙子,你教的机器好,但更要紧的是,你肯蹲下来,听我说去年哪天刮东风最久。”

与此同时,苏婉儿从岭南归来,带回一份惊人发现:在深山瑶寨的一口古井旁,她采集到一种罕见菌株,其代谢产物对多重耐药菌具有强效抑制作用。更令人振奋的是,当地老人世代用此井水洗伤疗疮,竟无一感染。

“这不是偶然。”她在学术会上展示数据,“这是民间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交汇点。他们不懂‘微生物’这个词,但他们懂得‘这水清净’。”

她提议设立“隐性知识库”,系统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口耳相传的农耕、医药、建筑经验,并用科学方法验证提炼。有人质疑:“乡野传言,焉能当真?”她反问:“百年前,谁又相信蚯蚓能松土?蚂蚁能预震?可现在,这些都写进了教科书。”

项目获批后,无数尘封的记忆被唤醒。东北猎户讲述如何通过雪痕判断兽迹方向;江南蚕娘传授“听丝辨质”的绝技;甚至有陕北老汉背出整套黄土高原防塌方口诀,经地质学家比对,竟与现代边坡稳定理论高度吻合。

阿禾主持编纂《民智录》,将这些经验分类归档,每一条都标注来源村落与传承人姓名。“我们要让后人知道,”她说,“文明不只是宫殿里的诏书,更是灶台边的一句叮咛。”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

清明前后,京城接连发生数起“断线事件”:几座城市的数据中枢突遭干扰,交通调度紊乱,医院远程会诊中断。起初以为是技术故障,锦衣卫深入追查后却发现,攻击源自一群自称“归真盟”的青年学子。

他们并非愚昧之徒,恰恰相反??皆出身允文学院顶尖班级,精通算法与网络攻防。为首者名叫林知白,其父曾是建文旧臣,在靖难之役中自焚殉节。他留下的遗书中写道:“吾儿当守心灯,勿使天下再陷昏盲。”

林知白自幼苦读,成绩斐然,却在毕业前夕悄然离校。他在网上发布的宣言震动全国:“你们用科技许诺光明,可这光只照进官邸与学堂,却烧尽了山林、挤垮了小作坊、夺走了老人手中的锄头。我们不是反对进步,而是质问:谁的进步?”

朱文奎召集群臣议事,气氛凝重。有人主张严惩,“此等逆贼,当斩首示众”;也有人主张怀柔,“毕竟出自我院,或可感化”。

最终,沈清澜建议:“让他说话。”

于是,在一场全国直播的辩论会上,林知白站在台上,面对万千观众,声音冷静而锋利:“你们建高铁,可曾问过沿线被征地的农户愿不愿搬?你们推AI诊疗,可曾考虑乡村郎中会不会因此饿死?你们说‘科技为民’,可民在哪里?是在屏幕里的统计数据里,还是在你们看不见的角落?”

全场寂静。

阿禾起身应答。她没有反驳,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海南渔村,一位老渔民正用手机APP记录潮汐变化,旁边坐着孙子,两人一起分析最佳出海时间。老人笑着说:“以前靠祖宗传下来的口诀,现在加上卫星图,心里更有底了。”

“我们无法让所有人原地不动,”阿禾说,“但我们可以确保,没有人被甩下车。你父亲留下‘守心灯’三字,我想,那灯不是为了守护过去,而是为了照亮前行的路上,每一个跌倒的人。”

林知白低头良久,终是落泪。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