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明兽医,开局给朱标续命许克生笔趣阁无弹窗 > 176 再起波澜(第1页)

176 再起波澜(第1页)

许克生后背火燎一般疼,左臂的箭伤更是疼得钻心,每走一步都像有针在扎骨头。

他忍着疼痛,拦住一个中城兵马司巡城的总旗,命他去迎接百里庆。

总旗见他满身是伤,不敢耽搁,问清了百里庆的相貌、骑乘。。。

北平的雪,来得比往年早。一场寒潮自塞外席卷而过,天地素裹,观澜阁残垣断壁间积了厚厚一层白霜。那日赵承业焚心谢罪的高台早已被拆去,唯余焦土一圈,像大地上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

朱标并未久留。他在北平只待了三日,亲自督办地窟封禁,命工部以玄铁石板层层压封,并立碑明示:“此地无陵,惟邪术之墟,后人不得擅启。”又下令将《清瘴散》药方重新校订,由太医院统一刊印、分发各府州县,严禁地方胥吏私自抄录或篡改。每册药典末页皆加盖太子印信,上书八字:“民命如天,一字千钧。”

回京途中,风雪交加。銮驾行至涿州驿站时,突遇山洪暴发,冲毁桥梁,道路中断。随行将士正欲绕道百里,却见数百乡民冒雪赶来,肩扛木料、绳索,自发组织抢修。有人甚至拆了自家门板,只为铺就一段临时栈道。

“殿下,”李景隆望着那些冻得嘴唇发紫仍奋力抬梁的百姓,声音微颤,“他们为何如此?”

朱标掀开车帘,目光扫过一张张朴拙的脸庞,轻声道:“因为我曾让他们活下来。”

那一夜,他们在驿站歇脚。灶火未熄,一位老妇端来一碗热粥,双手皲裂,却坚持跪献。“我家三个孙子都得了您赐的药,原先咳血不止,如今能下地割麦了。这一碗,是全家凑的米,求您收下。”

朱标接过,一饮而尽。

清扬默默看着他嘴角残留的米粒,忽然笑了:“你这模样,倒像个走村串户的老郎中。”

“本就是。”他擦了擦嘴,“太医署出身,专治国病。”

董桂花坐在角落研墨,闻言抬头一笑:“国病?什么症候?”

“虚火上炎,痰迷心窍。”朱标正色道,“世人总以为天下大乱是兵戈所致,其实不然。真正病根,在于人心失养。饥则易怒,穷则生怨,愚则信鬼。唯有让百姓吃饱、识字、知法,才能斩断妖言滋生的土壤。”

话音未落,外头忽有急报传来??福建急递:倭船虽已扣押,但其中一名通译畏罪自尽前留下血书,上书四字:“紫衣东渡”。

朱标瞳孔微缩。

“紫衣真主……”清扬低语,“他们竟想扶植傀儡,借归命道之名染指中原气运?”

“不止。”董桂花冷笑,“东瀛藩侯不懂华夏龙脉布局,但他们背后,必有汉人术士指点。否则不会精准锁定燕王旧怨作为突破口。”

朱标沉默良久,终提笔写下一令:命锦衣卫密探潜入琉球、朝鲜,查访是否有汉人流亡术士与倭人勾结;另遣钦差巡视沿海卫所,严查走私佛经、符?等物。同时,重启太医院“灵枢阁”,搜集历代巫蛊、厌胜、归命类文献,分类归档,供日后破邪之用。

“你要把邪术研究透,才能彻底消灭它?”清扬问。

“正如医者须知毒理,方可解毒。”朱标点头,“我不怕他们有术,只怕百姓无知。”

回到金陵,已是腊月。宫墙内外张灯结彩,年味渐浓。然而东宫之内,气氛却愈发凝重。

除夕之夜,朱标未赴家宴,独坐书房批阅奏章。忽觉胸口一阵剧痛,冷汗涔涔而下。清扬闻讯赶来,一把扯开他衣襟,只见左肩旧伤处竟泛出诡异青纹,如蛛网般向心脏蔓延。

“阳德逆冲的后遗症……”她指尖轻触,脸色骤变,“你强行催动镇魂阵时耗损太过,本该静养百日,你却一路奔波操劳,如今阴邪反噬,已侵入经络!”

朱标苦笑:“看来,我也成了需要《清瘴散》的病人。”

清扬咬牙,当即取出银针七十二枚,布于周身要穴。又命人取冰蟾髓研磨调服。针起之时,朱标浑身抽搐,口中溢血,却始终未呼一声痛。

“你何必如此?”清扬眼眶通红,“天下那么多贪官污吏,哪个不是活得滋润?偏你要扛这江山重担,连命都不顾!”

“因为若我不扛,”他喘息着,握住她的手,“将来你的子孙,也要跪着听别人说‘天命不可违’。”

那一夜,风雪再起。太医院灯火通明,数十名医官轮番值守。民间传言,当夜有赤光自东宫直冲云霄,与北斗第七星遥相呼应,持续整整一个时辰。城中老人说,那是“太子星”亮了。

正月初五,朱标勉强起身,召见六部尚书。他面色苍白,声音却如金石掷地:“今年春耕,务必确保种子、耕牛、水利三到位。去年减免赋税成效显著,今年继续推行,尤其边陲贫郡,不得有一户因贫弃田。另,各地义学须在三月前开学,教材统一使用《仁政蒙训》,由翰林院派员巡讲。”

户部尚书迟疑道:“国库……恐难支撑。”

“那就裁冗员、省宫费。”朱标冷冷道,“宁可我住茅屋,不让百姓饿腹。”

退朝后,清扬陪他在御花园散步。梅树已绽新花,暗香浮动。

“你说,我们做的事,能撑多久?”她忽然问。

“三代。”朱标答得干脆,“三十年内,若能养成百万识字农夫、十万明理胥吏、三千清廉官吏,纵然后继者昏庸,也动摇不了根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