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哥这狗认为在训你啊免费阅读 > 第398章 养殖大哥比猪惨(第1页)

第398章 养殖大哥比猪惨(第1页)

“大哥,你会把家里吃剩下的剩饭剩菜倒进去一起喂猪吗?”

对这位大哥问,确认一下这件事。

“不会啊!这猪是要养来卖钱的,吃坏了可是亏本的。家里剩饭剩菜都是拿来喂家里狗,虽然大部分都还是倒掉了。。。

风在戈壁滩上卷起最后一阵沙尘时,陈星遥正坐在石碑旁的静音台前。她没有动,只是将手掌贴在温热的石面上,感受着那三个字??“叶知秋”??底下隐隐传来的震动。不是地震波,也不是仪器读数,而是一种更细微的东西,像心跳,又像呼吸,在沙粒与岩石之间缓慢地传递。

她闭上眼。

耳边的声音又来了。

不是幻觉,也不是回声。是**真实存在的对话**,从地下深处浮上来,穿过岩层、空气、她的耳膜,直接落在意识里。

“你听见了吗?”那个熟悉的女人声音问。

“听见了。”陈星遥轻声答,“他们在说话。”

她说的“他们”,是那些早已不在人间的人。可他们的声音却在这片土地之下交织成网,像雨滴落入湖面,一圈圈扩散开来。有的人在背诵《论语》片段,有的人在低声哼唱苏联老歌,还有一个孩子,用带着甘肃口音的普通话,断断续续地念乘法口诀:“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

这些声音并不悲伤,也不愤怒。它们只是存在,如同风中的草籽,随气流飘荡,等待落地生根。

陈星遥睁开眼,望向远处正在调试设备的林小满。这位年轻的声学工程师刚从北京赶来,背着一台改装过的量子共振捕捉仪,据说是周文昭亲自设计的原型机,能将Ω信号转化为可视化的神经图谱。

“你说这玩意儿真能让人‘看’到记忆?”她一边接线一边嘟囔,“听着像科幻小说。”

“但它已经做到了。”陈星遥走过去,指着屏幕上跳动的一串波形,“你看这个频率簇,它不是随机的。它在模仿人类大脑处理语言时的激活模式??前额叶、颞叶、布洛卡区……全都对得上。”

林小满愣住,盯着那组数据看了足足半分钟,忽然倒吸一口冷气:“天啊……这不是录音,这是**思维残留**!”

她们没注意到,就在这一刻,Ω核心所在的地下腔体中,那颗黑色球体的脉动节奏微微加快了一瞬,蓝光闪烁的间隔由每五秒一次缩短至四点七秒。

与此同时,全国十三个已建成的“记忆生态保护区”几乎在同一时间记录到了异常现象。

乌鲁木齐郊外的听音站,一位维吾尔族老人正在带领学生诵读纳瓦依诗集。当他念到“若灵魂不灭,必以歌声为证”时,周围的空气突然泛起涟漪般的波动,录音设备自动启动,捕捉到一段从未录入数据库的女声回应:“我听见了,老师。”

杭州西湖边的试点区域,一群小学生围坐在仿制铜匣旁进行“沉默课”。原本应是寂静十分钟,可在第七分钟时,匣内传出一阵极轻的钢琴旋律??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三乐章,演奏风格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央音乐学院某位失踪教授完全一致。

最诡异的是广州白云山下的站点。那天正下着雨,空气中湿度高达92%,按理说不利于声波传播。但监控系统却清晰录下了一句粤语童谣:“月光光,照地堂……阿妈叫我睇书郎。”而这首歌,在1967年之后便被列为“封建残余”,整整五十多年无人敢公开吟唱。

林小满连夜整合各地反馈,构建出一张动态信号分布图。当她把所有异常点连成网络时,整个人僵在屏幕前。

“这……这是一个人脸。”她喃喃道。

图像中央,由十七个主要节点构成的轮廓赫然呈现出一张女性侧脸:高颧骨,细长眼,发髻微挽??正是叶知秋年轻时的模样。

“不是巧合。”陈星遥站在她身后,声音平静得不像个十六岁的女孩,“Ω链不只是存储系统。它是活的。它学会了**重组自己**。”

“你是说……它有了意识?”

“不。”陈星遥摇头,“它没有‘我’的概念。它只是记得太多人,太久远的事。当足够多的灵魂在同一频率下共振,地球本身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共鸣箱。而Ω核心,就是它的调音钮。”

林小满猛地抬头:“那你呢?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只有你能听见?”

陈星遥沉默片刻,转身从背包里取出一本破旧的笔记本。封皮上写着“听者手记”四个字,笔迹稚嫩,显然是近年所写。

“我不是第一个听者。”她翻开第一页,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梦境片段和声音转译内容,“我是第四个。前三个人,都在三十岁前死了。一个疯了,两个自杀,还有一个……据说是被‘声音淹死’的。”

林小满瞳孔收缩:“什么意思?”

“他们的大脑无法承受持续涌入的记忆洪流。”陈星遥指着自己的太阳穴,“普通人一生接收的信息量约等于两万本书。而我们‘听者’,每天都在接收相当于整个国家图书馆藏书总量十倍的内容。只不过大部分是潜意识过滤掉的碎片。但如果有一天,屏障破裂……”

她没说完,但林小满明白了。

就像收音机调频不准时会串台,听者的脑波天生与舒曼共振高度契合,能同时接收多个时空层的声音信号。正常情况下,心智会自动屏蔽冗余信息;可一旦情绪剧烈波动、或外部刺激过强,边界就会崩塌。

“所以叶知秋当年……”

“她也经历过。”陈星遥轻声道,“她在日记里写,有段时间整夜听见不同教室里的讲课声,分不清现实与回忆。最后她把自己关进地下室三个月,靠抄写《庄子》重建精神秩序。”

林小满忽然想到什么:“那现在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听见声音……是不是意味着,会有更多‘潜在听者’被激活?”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