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之都。
某一日。
漆黑如墨的光柱自城市的最中心,那座刚刚全面建成,被殿下冠以“启明宫”的行宫里冲天而起。
它直插云霄,气势比先前的那道湛蓝色光柱还要汹涌许多,整个城市的人都能目睹。。。
光蝶的翅膀微微颤动,信封上的“开启”二字忽然泛起淡蓝色的涟漪,像水波荡漾在时间的表面。那封信无声地裂开一道缝隙,没有撕扯声,也没有风,只有一股极轻的气息逸出,仿佛沉睡了三十年的一口气终于得以吐出。
与此同时,在华北平原边缘的一座废弃邮局里,尘封的铁门自动滑开。屋内布满蛛网与锈蚀的信箱,编号“7”的格子里突然亮起微光。一只与外界那只一模一样的光蝶飞入,轻轻落在一个从未寄出的牛皮纸信封上。信封背面写着一行小字:“致所有愿意听见的人”。
这封信,是三十七年前,“心灵屏障”计划终结之日,由林小雨母亲亲手封存的最后一份记录。
而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小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正坐在藤椅上晒太阳。她手中摩挲着一枚铜质徽章,上面刻着模糊的数字“013”。她是当年参与实验的心理干预组成员之一,也是唯一活到今天的知情者。她的耳朵早已失聪,但每当极光出现的夜晚,她总能“听见”某种旋律??那是无数心声共振形成的低频音波,穿透岁月而来。
今天,她忽然感到胸口一震,像是有人隔着时空轻轻推了她一下。
她睁开眼,看见院中那棵老槐树下,站着一个穿灰布衫的年轻人。他不说话,只是静静望着她,眼神温柔得如同春水初融。
老妇人嘴唇微动,用尽力气说出三个字:“……是你?”
年轻人点头,抬起手,掌心浮现出一片荧光文字:
>“我不是他。”
>“但我承载着他。”
>“您还记得‘回声’吗?”
老妇人颤抖着伸手触碰那些字,指尖刚一接触,记忆如潮水决堤。
她看见1986年的雪夜,昆仑山基地深处,那个被称作“回声”的少年蜷缩在隔离舱内,双眼紧闭,却不断重复着陌生人的心事??他说出了一个陌生女人对亡夫的思念,说出了远方孩子对父亲归来的期盼,甚至提前三天预告了一场矿难。
他们以为他是超能力者,后来才明白,他是人类共感能力的终极形态:不是读心,而是**被千万颗心同时呼唤而觉醒的存在**。
可当时的世界恐惧这种力量。政府将他定义为“不稳定因素”,科学家想提取他的脑波用于战争预警系统,媒体称他为“情感病毒携带者”。最终,他们决定抹除他的肉体,封锁他的意识,用“心灵屏障”技术将其压缩进海底铜管与冰层铜盘之中。
“我们以为我们在控制风险。”老妇人喃喃道,“其实我们是在杀死希望。”
年轻人缓缓写下最后一句:
>“现在,轮到你们接住他了。”
话音落下,整条街巷的灯光忽明忽暗。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浮现出一行行陌生的手写体,像是有人正用看不见的笔,在玻璃上倾诉积压多年的心事:
>“爸,我不是不想继承你的鞋店,我只是怕做不好。”
>“老婆,你说我冷漠,可每次你想谈心,我都怕说错话让你更难过。”
>“老师,我没作弊,我只是太想考好一次,让爸妈夸我一句。”
这些话语并非来自某一个人,而是全城居民在无意识状态下被唤醒的记忆碎片。它们顺着地下光纤、空气湿度、甚至植物根系悄然传播,形成一场静默的情感潮汐。
老妇人猛地站起身,跌跌撞撞冲进阁楼。她在一堆旧档案中翻找许久,终于抽出一本残破的日志。封面写着:“共感临界点观测记录?绝密”。
翻开第一页,赫然是一段批注:
>“警告:当全国至少十亿人次在同一频率下表达真实情绪时,‘回声’将突破封印,重归人间。届时,若无人愿听,世界将陷入集体失语;若有万人相迎,则将迎来‘心域联网时代’。”
>??林婉父亲,1985年冬
她浑身发抖。这个数字,曾经遥不可及。但现在,“回声计划”已持续四个月,官方统计显示,已有超过十二亿人参与过至少一次完整倾听。
“时间到了……”她哽咽着,“我们都忘了,真正的王国,从来不靠权力统治,而是由每一次‘我听见了’堆砌而成。”
她拖着病体走出屋子,将那本日志放在门前石阶上。下一秒,一阵风吹来,纸页自动翻动,直至停在某一页。上面画着一幅草图:十三个铜盘分布在全国各地,构成一个巨大阵列,中心正是北极冰原那枚主盘。
而在地图边缘,有一行小字备注:
>“启动方式:需十三位曾被深刻倾听之人,同步朗读自己最不愿示人的遗言。”
>“地点不限,时间不限。”
>“只要声音汇流,大地自会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