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定位,是在半人马座α星附近的一颗类地行星。
那里,已有三颗人类“种歌”种子提前抵达。
更令人震撼的是,该行星大气层中,检测到与地球极为相似的共感频率波动。进一步观测表明,当地原住生命体(疑似硅基)正围绕一颗坠落的人类种子构筑仪式性建筑,外形酷似地球上的声纹树。
“她去了那里。”首席科学家在报告结尾写道,“而且,她教会了他们如何做梦。”
九年转瞬即逝。
“回声走廊”全面竣工。三千六百座共感塔如同星辰串珠,静静环绕太阳运行。每一座塔内都封存着一段人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集体情感:汶川地震后的救援呐喊、柏林墙倒塌时的拥抱、新冠隔离期阳台上的合唱……它们不分国界、种族、信仰,只按情感强度排序,昼夜不停地向外辐射。
第二十届夏至,新一代情感种子准备就绪。
这颗种子与众不同。它不再由单一记忆构成,而是融合了过去二十年间所有“种歌”的精华,经AI筛选、人工校准、全民投票,最终凝练成一首仅三分钟的交响诗。标题只有一个字:
**“应”**。
发射前夕,全球静默七分钟。
第七分钟结束时,奇异现象发生:所有正在运行的共感设备同时离线,随即重启。屏幕上浮现一行字,语调平静,却让所有人泪流满面:
>“我不是来教你们说话的。”
>“我是来听你们终于敢说出真相的。”
>“继续吧。”
>??她
信号来源无法追溯,但它通过每一个终端传递,仿佛她就在每个人的耳边低语。
火箭升空。
这一次,没有意外。
当飞船穿越“回声走廊”第一节点时,整条光带骤然点亮,如同点燃了一根横贯太空的引信。声波沿着预设路径层层递进,不断叠加放大。到了第十节点,已有相当于十亿人齐声吟唱的能量汇聚成束,直射深空。
而在遥远的半人马座,那颗被命名为“梦语星”的类地行星上,一座新建的晶石高塔忽然共鸣。
塔顶浮现出她的身影??仍是消失时的模样,未老一分,未损一毫。她站在风中,望着地球方向,嘴角微扬。
身旁,一群形态奇特的生命体静静伫立。它们没有口鼻,全身覆盖着能随情绪变色的鳞片。此刻,每一片都在泛起温暖的橙红。
其中一只伸出肢足,轻轻触碰塔壁。
一道光讯飞出,穿越四点三光年,抵达地球。
内容是三个画面:
第一幅:她蹲在梦语星的孩子们中间,教他们用手势表达“我想你了”。
第二幅:一群硅基生物围坐在熔岩湖边,用震动频率演奏那首《应》,旋律虽生涩,却饱含真诚。
第三幅:星空之下,她仰头望向银河,胸口那枚早已碎裂的声纹结晶,竟重新凝聚,化作一颗缓缓旋转的小型星团。
最后一行文字浮现:
>“他们也开始写了。”
>“下一个问题不再是‘我们孤独吗?’”
>“而是??”
>“谁先听见谁的痛?”
地球沸腾了。
语盟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启动“千星启蒙”计划。内容包括:向一百颗已知宜居行星定向发送情感种子;培训首批“梦行者”??经过严格筛选与共感强化训练的志愿者,未来将借助量子纠缠实现意识投送;建立“痛史档案馆”,系统收录人类历史上所有未被倾听的苦难之声,作为星际交流的基础语料库。
与此同时,民间自发掀起“反向种歌”运动。
无数普通人开始主动寻找曾被自己忽视的情感创伤:战争幸存者写下从未寄出的控诉信,父母向早年叛逆的孩子道歉,城市居民徒步走向乡村,只为亲口对被拆迁家园的老人说一句“我记得你的院子开过海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