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告三军,大军北上,决战于长沙。吴应麟,你给诸位叔伯跪下,磕头。”
“是。”
吴应麟扑通跪了。
众人连忙将其扶起。
这一幕托孤戏,给所有人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
衡州——长沙之间热闹了起来。
吴军水陆并进,声势浩大。
世子吴应麟穿上了父亲的盔甲,模仿父亲的模样频频召见各路将官,慰问伤病士兵,尽可能地激励士气。
可他终究不是太阳,无法驱散所有人心头的阴霾。
进军途中,逃亡者众。
尤其是中下级军官,三五成群的趁着夜色掩护悄悄离开大队伍去投奔光明。
鲁迅曾经说过:
男人改换门庭就和女人攀高改嫁一样,只会越来越熟练,越来越没有心理负担,越来越没脸没皮。
随着源源不断的人投奔过来,战场态势越来越清晰,蒋青云喜不自胜。
大战在即!
“他”频频出动,巡视各营,激励人心。
所到之处,欢声雷动。
一连两日,“他”走遍了所有的军营。
中军大帐。
蒋青云望着完好归来的替身,只觉后背发冷。
替身入营巡视,与旗丁的距离甚至不足一丈,这么好的刺杀机会,第九旗的异己分子居然纹丝不动。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帮异己分子所图甚大,他们居然想在两军决战的时候公然刺杀自己,妄图制造天崩!
……
旗营。
第九旗的骨干分子最后一次秘密集会。
“诸位,我们终于等来了最好的机会,决战对垒之际,天诛国贼!时日曷丧,大清及小蒋偕亡。”
“好!”
不知不觉,第九旗也用上了蒋青云的口号。
“诸君勉励,天诛国贼!”
众人互相激励,然后各自回帐检查自己的弓弩刀剑,确保天诛国贼的时候,能让小蒋的血喷的老高。
明末清初这个道德洼地,二五仔满坑满谷。
蒋青云也收到了王辅臣派人送来的效忠信。
“小人王辅臣孤苦伶仃,飘零半生,只恨未逢明主,公若不弃,小人愿在决战之时反戈一击,助主公黄袍加身。”
内容很直白,很俗套。
蒋青云微笑颔首。
马宝和刘玄初没有来信,但他们麾下有2000多人在江西投降了。
5日后,吴军主力陆续赶到,在长沙城外扎下营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