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两招,秒了?”
“好帅的超级耿鬼!”
“不是,虽然耿鬼的特殊攻击的确很强力,但两招秒也太夸张了吧?这是坂木冠军的尼多后啊。”
“我猜坂木冠军现在压力肯定非常大!”
“这。。。
海风穿过回声湾的石缝,发出低吟般的声响,像是大地在呼吸。灯塔早已不再只是照明之物,它如今更像一座静默的碑,铭刻着一场无声革命的起点。塔身外壁爬满了发光的藤蔓怪枝条,每到夜晚便自动编织成流动的文字??那是来自世界各地共感者传递的信息碎片:一句感谢、一声问候、一段回忆,或只是一个简单的“我在”。
皮卡丘仍住在那间改造成纪念馆的病房里。
它不睡床,只蜷在窗台边的老位置,毛发已不如从前光亮,耳朵边缘微微卷起,显出岁月的痕迹。但它的眼神依旧锐利,尤其是在黄昏时分,当最后一缕阳光斜照进屋内,它总会突然抬头,望向远方海面,仿佛能看见什么别人看不见的东西。
孩子们常来探望。
那些曾参与护法圈的小画家们如今已是青年,有的成了共感网络协调员,有的则选择深入荒野,与野生宝可梦共同生活。他们带来新的画作、录音、甚至是用情绪波形转化而成的“心之声乐章”。每一次到来,皮卡丘都会轻轻点头,尾巴微晃,表示回应。
但没人再见过阿璃。
她的信被打印出来,贴在纪念馆最中央的一面墙上,底下压着一块从伊布晶体残片中提炼出的能量石,温润如玉,常年散发着微弱却稳定的脉动。科学家说,这块石头仍在接收某种未知频率,就像一个永远不会关机的收音机。
而世界,确实在变。
ECHO生态体系运行三个月后,全球共感事故率下降92%。曾经因情绪过载而失控的宝可梦逐渐恢复稳定,许多原本被认为无法沟通的物种开始主动建立联系。一只栖息在红莲岛火山深处的喷火龙,在连续七年拒绝人类接近后,某日突然飞临岛上小学操场,静静趴伏在一棵枯树下,任由孩子们抚摸它的鳞片??当天晚上,校长办公室收到了一段通过热流震动记录下来的讯息:“我想……学会温柔。”
与此同时,夹层残留者的康复进展惊人。常磐市旧地铁B3层发现的实验室成为研究重点,那里的双向共感技术虽原始,却极为纯净,不依赖任何机械中介,完全依靠生物间的自然共振实现信息交换。一支由前研究员、心理医师和野生梦幻组成的团队正在尝试复现该技术,并命名为“原初链接计划”。
然而,平静之下仍有暗涌。
南极洲传来的“YES”信号在第十四天戛然而止,冰层下的遗迹重新陷入沉寂。科考队试图深入挖掘,却发现整座结构正以每日三厘米的速度缓缓下沉,仿佛被某种力量主动掩埋。更诡异的是,所有拍摄影像在导出后均出现严重扭曲,唯有其中一张照片保留了清晰画面:一道人影站在遗迹深处,身穿旧式科研服,胸前徽章上写着“艾琳”。
没有人敢确认那是否真是二十年前已“死亡”的心理学顾问。
而在合众地区,那位揭露真相的高阶军官在公开演讲后的第七天失踪。监控显示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地下资料馆,手中抱着一本泛黄的手册,封面上写着《共感伦理实践指南(草案)》。据目击者称,他离开前曾低声自语:“她说得对……我们不是控制者,是学生。”
这些事件并未引发恐慌,反而催生了一种新的思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过去所谓的“进步”究竟意味着什么。城市里出现了“沉默街区”,居民自愿关闭所有电子设备,仅靠眼神、手势和共感能力交流;学校新增“倾听学”课程,教导孩子如何分辨一只妙蛙种子摇叶是在打招呼,还是在表达不安。
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一个不起眼的消息悄然流传开来:
**伊布,回来了。**
起初人们以为是谣言。毕竟伊布作为稀有物种,本就极少现身,更何况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多地同时报告目击?可随着视频、照片甚至共感波形数据不断汇集,专家不得不承认??至少有七十七只形态各异的伊布,正以惊人的速度穿越不同区域,彼此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同步行为。
它们不攻击,不躲避,也不接受捕捉。
每到一处,只会停留片刻,用鼻子轻触地面,然后离去。而在它们经过的地方,植物生长速度加快,受伤的宝可梦莫名痊愈,甚至有长期抑郁的人类患者在见到伊布后首次露出了笑容。
皮卡丘第一次表现出异常,是在某个雨夜。
那天雷声滚滚,整个回声湾停电,应急系统尚未启动之际,它突然从窗台上跃起,冲向门外。凯特拄着拐杖追出去时,只见皮卡丘站在灯塔基座前,仰头望着天空,尾巴笔直竖立,全身毛发微微炸起,像是在接收什么信号。
紧接着,它转身跑回病房,咬开抽屉,叼出那块能量石,放在地板中央。
石头开始发光。
不是闪烁,而是持续膨胀出一圈圈涟漪状的光晕,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激起的波纹。空气中浮现出模糊影像:一片雪原、一座废弃观测站、一群雪童子围成圆圈的画面再度浮现,但这一次,镜头拉远??远处山崖上,站着一只银灰色的伊布,毛发随风扬起,眼中映着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