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宋文豪笔趣阁无弹窗 > 第164章 范祥到来(第3页)

第164章 范祥到来(第3页)

“你打算去吗?”她开门见山地问。

陆北顾点头:“自然要去。”

“眉山距此千里,且苏轼此人,才高气傲,未必好相处。”梁娴皱眉,“你若去,须得有所准备。”

“我知他性情,亦敬其才华。”陆北顾淡淡一笑,“若能得其指点一二,胜过十年寒窗。”

梁娴看着他,忽然觉得这个少年愈发难以捉摸。他像一把剑,锋芒内敛,却随时可以出鞘。

她叹了口气:“那你何时动身?”

“待春暖花开,便启程。”

果然,待到二月春风拂面之时,陆北顾收拾行囊,辞别亲友,踏上前往眉山的旅程。

随行的,除了几名仆从,还有崔文?和周明远。二人皆自愿同行,一则为了开阔眼界,二则也是想见识一下传说中的苏氏兄弟。

一路舟车劳顿,几经辗转,终于抵达眉山。

眉山,地处岷江之畔,风景秀丽,人文荟萃。苏氏家族便居于此。苏轼与其弟苏辙,皆在此潜心治学。

陆北顾一行到达时,苏轼亲自出迎。

“陆兄远道而来,轼未能远迎,失礼之处,还望海涵。”苏轼笑容可掬,言语谦和,毫无倨傲之态。

陆北顾拱手回礼:“苏兄折节下交,实乃晚辈之幸。”

两人相视一笑,似英雄识英雄。

入府之后,宾主分坐,茶香袅袅,谈笑风生。

苏轼果然才思敏捷,言辞犀利,却又不失温润。他谈及诗词、史论、策问,无不精妙独到。陆北顾亦不遑多让,引经据典,剖析入微。

崔文?与周明远在一旁听得如痴如醉,心中暗暗惊叹:“原来世上真有如此人物!”

连续数日,陆北顾与苏轼论学不断。或于庭前煮茶夜话,或于书房挥毫泼墨,或于江边散步吟诗。

一次,苏轼忽问:“陆兄以为,当今朝廷最亟需者为何?”

陆北顾沉吟片刻,答道:“变法。”

苏轼眼中闪过一丝异色:“哦?何以见得?”

陆北顾缓缓道:“国用不足,官冗吏滥,赋役繁重,民困财竭。若不变法,恐难图强。”

苏轼点头:“此言极是。然变法之道,亦须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陆北顾笑道:“正是如此。变法非一日之功,须得深谋远虑,审时度势。”

二人越谈越投机,竟至深夜方休。

临别之际,苏轼赠陆北顾一幅自书《赤壁赋》,并题曰:

“与陆北顾论学,快意非常。愿天下英才,皆能如斯畅怀。”

陆北顾接过,郑重收藏。

回到嘉州之后,陆北顾闭门不出,整理此番眉山之行所得。他写下《变法十策》,提出整顿吏治、减轻赋税、改革科举、兴修水利等建议,字字恳切,句句务实。

此文再次在蜀中引发轰动。

有人说他是狂生妄语,有人说他是社稷之才。

而苏轼亦托人送来一封信,信中写道:

“陆兄之策,实为当世之急需。若得施行,必能济世安民。轼愿与兄共勉,共襄盛世。”

陆北顾读罢,久久无言。

他知道,自己已经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

这条路,通往庙堂之上,通往变革之中,通往历史的洪流。

而他,也将在这条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悄然拉开帷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