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传开后,竟在当地士绅之间引起不小反响,有人称其切中时弊,也有人讥其年少轻狂,妄议朝政。但陆北顾不为所动,只淡淡一笑:“若言不可谏,岂非文士之责?”
终于,在秋末冬初之际,一行人抵达汴京城外。
此时,汴河两岸已是寒风凛冽,柳叶尽落。城门口人流如织,各色商贾、游方僧道、四方士子纷纷涌入,皆为即将到来的春闱而来。
陆北顾望着高耸的城墙,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从此刻起,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入城之后,他们先至贡院附近的旅舍安顿下来。陈元礼早有安排,托人在贡院附近租下一间小院,供陆北顾等人暂居。
次日,陆北顾便前往礼部报到,递交荐书,并领取准考文书。办理完毕后,他信步走在汴京街头,只见街道宽阔,店铺林立,行人熙攘,果然是天下第一繁华之都。
他来到一处书肆,翻阅新刊的策论文集,忽见一本名为《嘉州陆氏论集》的小册子,封面印着他的名字,内中收录的正是他在嘉州所作的《项籍论》及几篇旧作。
陆北顾微微一怔,随即明白,定是苏洵回眉山后,命人誊抄流传至此。没想到,他的文章竟已传至京师,并被坊间刊印成册,可见影响不小。
他随手翻了几页,正欲继续细读,忽然听见身后有人低声议论:
“这位便是陆北顾?果然年轻。”
“听说他一篇《项籍论》,连苏明允都为之折服,当场焚稿重写。”
“真是少年英杰,不知此次科举,能否夺魁?”
陆北顾回头一看,只见几名青衫儒生站在不远处,目光中带着好奇与敬意。其中一人上前拱手道:“陆兄大名,久仰久矣。我等皆是此次应试之士,特来请教。”
陆北顾连忙还礼:“不敢当诸君谬赞,愿共勉之。”
几人遂邀他同坐茶肆,畅谈良久。从古今史事,到当今朝政,再到策论之道,无话不谈。陆北顾言语间既有锋芒,又不失稳重,令众人钦佩不已。
然而,也有不少人对他心存疑虑。毕竟,他年纪尚轻,名声却已传遍士林,难免惹人嫉妒。
就在他们离开茶肆之时,忽有一人迎面而来,身着华服,神情倨傲,冷冷一笑:“陆北顾?原来你就是那个敢批苏明允、挑战旧制的狂生?”
陆北顾抬头一看,此人面熟,竟是昔日于嘉州相识的崔文?。
只是此刻,崔文?眼神中不再有敬意,而是隐隐透出敌意。
“崔兄别来无恙?”陆北顾淡然问道。
崔文?冷哼一声:“我只是好奇,你如此狂言,是否真有本事,还是不过是哗众取宠?”
陆北顾微微一笑:“学问之道,贵在求真。若崔兄有疑,不妨当面指教。”
崔文?冷笑:“好得很,那我们就拭目以待,看看你在考场之上,是否还能写出那样的奇文!”
说罢,拂袖而去。
陆北顾望着他的背影,神色平静,心中却已明了:在这座城里,才华横溢之人无数,而真正能够立足者,唯有实力与胸襟兼具者。
他深吸一口气,望向远方的贡院高墙,心中默念:
“此番赴试,不仅是为功名,更是为天下苍生,为心中所信。”
他知道,真正的较量,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