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她颤抖着喊出,“妈妈!是我!我在这儿!”
>“我听见你了……我一直都在听。”林婉清的声音断续浮现,像是穿过千山万水才抵达此地,“你做得很好,比我想象的还要勇敢。”
“为什么现在才回应?你明明一直在那里!”
>“因为规则……必须由生者主动呼唤,逝者才能归来。而且,只有当世界准备好倾听,通道才会开启。现在……时机到了。”
“那你能不能回来?哪怕一会儿也好……”
长久沉默后,林婉清笑了,笑声如春风拂过耳畔:
>“我已经回来了啊。每次你替别人写下一封信,每当你为陌生人点亮一盏灯,那就是我在呼吸。爱不会消失,只是换了形态。”
傅知遥伏地痛哭,肩膀剧烈颤抖。小梨轻轻抱住她,将额头抵在她肩头。
“你看,”女孩whisper,“她说得对。她从来就没走。”
那一夜,全球七十三座静默屋同步震动,第七十四座悄然浮现于南极冰原,铭牌上写着:
>**献给所有未曾说出的爱**
与此同时,一场前所未有的现象席卷人间。
东京某位失语症患者突然开口,背诵出亡妻最爱的俳句;
巴黎一位孤寡老人清晨醒来,发现桌上多了一杯热茶,旁边纸条写着:“妈妈知道你怕冷。”笔迹竟是三十年前去世的女儿;
加沙街头,一名战地记者拍摄到惊人一幕:两队敌对阵营的士兵同时放下武器,抱头痛哭,只因他们听见了同一个女人的祈祷??那是他们共同的母亲,在梦中呼唤他们的乳名。
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一切,只能将其命名为“跨维度情感投射”。但民众心中已有答案:
**那些离去的人,终于学会了如何回来。**
三天后,清明节刚过,傅知遥收到一封匿名信。信封由手工纸制成,散发着淡淡的茉莉香??那是母亲生前最爱的味道。
她拆开信,里面只有一张泛黄的照片和一页短笺。
照片上,年轻的林婉清站在实验室门口,怀里抱着襁褓中的婴儿,身旁站着伊莱亚斯,三人笑容灿烂。而在背景角落,竟还有一个模糊的身影??是个穿白大褂的男青年,面容清俊,眼神沉静。
短笺上写着:
>“你一直以为自己是孤独的桥梁。”
>“但其实,你还有另一个身份。”
>“照片里的第四人,是你父亲。”
>“他叫陈予安,中国科学院情感工程组首席研究员。”
>“2003年,他在KL突袭行动中为保护数据核心牺牲。”
>“临终前,他将你的胚胎冷冻保存,并托付给林婉清。”
>“你们不是偶然相遇。”
>“你是他们共同的孩子,也是共感计划真正的起点。”
傅知遥的手剧烈颤抖,几乎拿不住信纸。
父亲?
她竟然还有父亲?!
可母亲从未提起过……难道是因为太痛,连回忆都不敢触碰?
她冲进档案室,翻找二十年前的KL行动记录。终于,在一份加密文件中找到了真相:
>**行动代号:清剿黎明**
>**目标:摧毁‘天然信使’研究团队**
>**执行时间:2003年4月15日凌晨**
>**伤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