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重生1977大时代简介 > 第1450章 应对紧张万能方(第2页)

第1450章 应对紧张万能方(第2页)

最关键的是,这份报告末尾注明:“本分析基于三位匿名老专家口述回忆整理,其中一人曾参与当年回收作业,称‘那片子拿回来时还有余温,但我们接到了命令??烧掉’。现推测,焚毁不彻底,部分残骸可能仍存于原坠落地点周边。”

“第七件……根本不在我们找的那七样东西里。”朱韵喃喃,“它是额外的备份,一个保险中的保险。”

我盯着地图上的红点,心跳加快。“林知远早就料到我们会找到前面六个,但他也知道,真正的钥匙,必须藏得更深??深到连吴世勋那种人都想不到,科学可以藏在一次‘失败’的气象实验里。”

第二天清晨,我们改道南下。

穿越柴达木盆地时,沙尘暴突袭,能见度不足十米。车子陷进流沙,我们徒步前行,在废弃牧道旁发现一座倒塌的信号塔基座。塔身早已锈蚀断裂,但混凝土桩内竟嵌着一块耐高温陶瓷板,上面蚀刻着极其微小的文字:

**YUAN-7-G7**

**完整密钥激活序列已生成**

**验证口令:风起于青萍之末**

那一刻,风正吹过荒原,卷起黄沙,打在脸上生疼。

我们跪在地上,用随身工具一点点凿下陶瓷板。当它完整取出时,背面还有一行手写体小字,墨迹已淡,但仍可辨认:

>“我知道你会来。

>??林知远留,1979。01。05”

日期是他被正式宣布“精神失常”并强制送医的第三天。

原来他根本没有停止战斗。

回到北京后,我们将全部九件载体(包括赵德海遗留的F7补充材料)交由七所高校联合工作组进行终极整合。这一次,不再只是理论复现,而是启动实体原型机制作计划。由于技术封锁依旧存在,我们采取分布式协作模式:清华负责反应腔建模,中科大攻关磁场线圈,浙大开发控制系统AI,哈工大研制低温注入装置……每一环节独立运行,互不知晓全貌,唯有最终组装阶段才汇聚合一。

三个月后,第一台微型YUAN-7验证机在地下三百米的废弃防空洞内完成装配。

启动那天,现场只有十二个人:八位平均年龄七十八岁的老工程师,三位青年科研代表,以及我和朱韵。

电源接入,冷却系统启动,量子约束场缓缓建立。

屏幕上,等离子体温度曲线开始攀升:10万度、50万度、120万度……当数值越过临界点那一刻,中心球腔内骤然闪现出一抹幽蓝光芒,如同宇宙初开的第一缕晨曦。

“点火成功。”总控台前的年轻人声音颤抖,“持续稳定燃烧已达秒,能量净输出为正。”

老人们一个个摘下帽子,默默低头。有人掏出皱巴巴的手帕擦眼泪,有人拄着拐杖跪倒在地,向着机器方向深深鞠躬。

一位曾在昆仑基地担任焊接工的老者喃喃道:“李工啊,你看见了吗?咱们的太阳,终于亮了。”

那一夜,我们没有庆祝,只是静静地坐在控制室外的长椅上,听着机器运转的嗡鸣,像听一首跨越时代的安魂曲。

几天后,中央办公厅派人约谈。来的是位年轻的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态度温和却不容置疑:“你们的行为,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有些人希望这件事永远埋葬,也有些人……想把它变成新的起点。”

“我们只想让科学说话。”我说。

他点头:“首长看了节目,读了联名信,也调阅了YUAN-7的全部公开数据。决定成立国家清洁能源特别委员会,由中科院牵头,重启可控核聚变国家战略专项。名称暂定为‘青萍工程’。”

朱韵问:“会追究过去的责任吗?”

“历史问题,将以历史的方式处理。”他顿了顿,“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吴世勋已于1998年病逝,相关档案永久封存。不过,李允明、董明远、林知远等人,将被列入‘共和国杰出科技贡献追认名单’,补授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走出会议室时,阳光正好。

我在台阶上站了一会儿,抬头望天。一架新型电动客机划破长空,尾迹如银线般延伸向远方。

当晚,我独自去了香山脚下的档案馆旧址。断墙仍在,钢架未动,但那块曾埋下铅盒的土地已被水泥覆盖,竖起一块铭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