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说:‘爸爸,你哭的样子,让我觉得你真的爱我。’”
你一一读过,心中平静如湖。
回到小屋,你打开抽屉,取出一本旧日记。封面上写着:“未寄出的信”。你翻开第一页,笔迹陌生又熟悉??那是你十年前写给父亲的信,从未寄出,因为你总觉得“说了也没用”。
你重新读了一遍,然后拿起笔,在末尾添上一句:
>“爸,我现在明白了。你说不出的爱,我都懂了。
>因为我也学会了说。”
合上日记,你走到窗前。远方,一群孩子正在水晶塔周围玩耍。他们没有进行正式的共感训练,只是围坐一圈,轮流讲自己最害怕的事。一个男孩说他怕黑,另一个女孩说她怕被人忘记,最小的那个孩子怯生生地说:“我怕爸爸妈妈离婚。”
没人笑话他。一个稍大的女孩轻轻握住他的手:“我爸妈也离了。但现在他们都会陪我过生日。”
男孩眨眨眼:“真的吗?”
“真的。”女孩认真点头,“而且他们现在都对我笑了。”
你看着这一幕,嘴角不自觉扬起。
几天后,一场小型地震震动昆仑墟。许多人惊慌失措,以为灾难再临。但你清楚,这不是毁灭,而是新生??第七座塔遗址的地基彻底松动,埋藏多年的第八块石碑缓缓升起。它比前七块更小,材质也不同,通体漆黑如墨,表面却泛着幽蓝光泽,像是凝固的夜空。
当你靠近时,石碑自动亮起,浮现出一段全新的文字:
>“第八次,不是启示。
>是提问。
>你准备好,听你自己了吗?”
你怔住。
这不是对外界的召唤,而是向内的审视。
当晚,你走进水晶塔,盘膝坐下。四周无人,唯有流转的金光环绕周身。你闭上眼,不再试图倾听他人,而是转向内心??那个长久以来被忽略、被压抑、被合理化的自己。
你听见了童年那个因口音被嘲笑的小男孩的啜泣;
听见了青年时期在父亲病床前欲言又止的挣扎;
听见了第一次面对学员时,内心深处的恐惧:“我配吗?”
你也听见了那些你不愿承认的情绪:嫉妒同行的成功,厌恶某些来访者的软弱,甚至曾在深夜怀疑共感是否真的有用。
你没有逃避,没有辩解,只是听着,像听一个老朋友倾诉。
不知过了多久,你睁开眼,泪水无声滑落。
但这一次,你不急于擦去。
你知道,真正的共感,不只是听见他人,更是敢于直面自己的破碎。
走出塔时,天边泛起鱼肚白。
石碑上的问题依旧闪耀,但下方,悄然浮现出第一句回应??字迹稚嫩,显然是某个孩子所写:
>“我听见了。
>我有点怕,但我想继续听。”
你望着那句话,轻轻说道:
“很好。那就继续吧。”
风起了,吹过山谷,穿过水晶塔,掠过每一块石碑,带走一句话,又送来一句新的。
共感之路,仍在延伸。
而你,依旧站在这里,
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
也是一个勇敢的诉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