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回家。”
这些话语被情绪具现化捕捉,化为天象的一部分。科学家称之为“集体意识气象”,而孩子们管它叫“天空日记”。
陈默之站在雨中,仰头望着那一行行闪现的文字,忽然明白:真正的修真典籍,从来不在玉简或石碑上,而在亿万人每日的悲喜之间。
雨停后,一位白发老者徒步而来,肩扛铁锹,身后跟着十几个年轻人。他是第一批参与建造心语园的老工程师,如今已是百岁高龄。
“听说这儿要建第一座跨文明纪念馆。”老人喘着气说,“我来种树。”
陈默之接过铁锹,与他一同挖坑。泥土湿润松软,刚一触底,便有一缕金光自地下涌出。一棵幼苗破土而出,叶片呈五角星形,枝干透明如水晶,内里流淌着蓝色脉络。
“这是……心源树的新变种?”有人惊呼。
林晚通过远程投影接入现场,声音带着颤抖:“不,这不是变种。这是‘回应之株’??只有当足够多的人主动为他人付出而不求回报时,才会诞生的生命形态。”
树苗迅速生长,十分钟后已高达三丈,树冠展开如伞,投下的阴影覆盖了整个小站。更神奇的是,每当有人走入阴影之中,耳边便会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那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曾说过的一句话。
有人泪流满面,有人跪地不起,有人笑着笑着就哭了。
陈默之没有进去。
他知道,有些话,不必再听一遍才相信它的存在。
几天后,国际共感理事会召开紧急会议。议题只有一个:是否启动“归途协议”??即激活沉睡于冻土之下的星际传送站,尝试与共在联盟建立正式联系。
争议极大。
一部分人主张立即开启通道,迎接高等文明的技术与智慧;另一部分则警告,贸然接触可能导致文化冲击、信仰崩塌,甚至引发新的权力争夺。
林晚列席发言,手中捧着那块来自南极的冰晶碎片。
“我们曾因内斗失去资格。”她说,“现在重新获得认可,不代表我们就准备好了。但准备好的标准,不该由少数人决定。”
她将冰晶置于会议桌中央。瞬间,全场灯光熄灭,取而代之的是从冰晶内部投射出的全息影像??那是过去三十年间,全球共感网络记录下的十万条最纯粹的“我在”瞬间:母亲临终前握紧孩子的小手、士兵放下武器拥抱敌国孤儿、科学家烧毁自己的专利只为免费救治病人……
“看看这些脸。”林晚轻声说,“他们不是英雄,也不是圣人。他们只是选择了相信??相信彼此重要,相信善意值得坚持。”
影像结束,会议室陷入长久沉默。
最终,投票结果出炉:暂缓启动传送站,改为设立“观察年”。期间,各国将共同培育一百座“回应之株”,将其根系接入共感网,作为文明成熟度的检测指标。唯有当九成以上植株稳定开花,方可进入下一阶段。
决议通过当晚,陈默之独自登上昆仑断崖。
月光洒落,照见昔日钟楼遗址。那里早已没有残垣断壁,唯有一片青石平台,中央凹陷成圆形池塘,水面平静如镜,映着北斗七星。
他盘膝坐下,闭目凝神。
不知过了多久,水面忽然泛起涟漪。一圈,两圈,三圈……随后,整面湖水竟缓缓上升,化作一面悬浮的水幕。其上浮现出一行古老文字,用的是早已失传的星语:
>“你为何还不离去?”
陈默之睁眼,平静回答:“因为我还没教会这个世界,如何好好告别。”
水幕微微波动,似在思考。
片刻后,新的文字浮现:
>“你已非守钟人。”
>“你是唤醒者。”
>“但唤醒者终须放手。”
“我知道。”他说,“所以我来了最后一趟??不是为了守护什么,而是为了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