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华夏之人皆朕同胞,而禀赋我中华之优才,杀之可惜,当尽量外黜,以扩我华夏之德!”
“故除本人处以极刑外,余皆流放东莱。”
“据去东莱的锦衣卫回来称,东莱鸡笼一带富集大量金铜矿,让他们去那里为朝廷挖金挖铜,也算是把宋罚铜之例与流放结合,为激励他们,凡挖金一百斤,挖铜一千斤者,皆可以请求赦免回乡。”
“毕竟朝廷眼下要重塑钱法,也正需大量金银以利市,开采国内之矿,未免有坏风水与扰民之虞,当借派罪犯去新辟之地开采,以利国运!”
“所以,他们的女眷也不必充为官妓,也发去流放之地,与家人一起,可互相婚配,也可与愿意迁移去那里挖矿的矿工婚配,孩童准各自父母同带去流放之地。”
朱厚熜说道。
许多朝臣在听到朱厚熜说女眷不必充为官妓后,倒也不禁感动,而都因此由衷地称道:“陛下仁德如天,乃万民之福!”
至此以后,一时间内,自然无人敢再起害王阳明的心思。
而王阳明也就继续当着他的兵部尚书,而重设的威武营也就继续操练着。
同时。
折银比例调整与火耗归公的改革也正式提出日程。
在中央,由杨一清主持,在地方则由去南京的朱希周主持。
但朱希周一到南京,就发现,各州县府官商报说,他们的衙门里,胥吏衙役突然大量减少。
“这是要给我一个下马威呀!”
朱希周因而不由得揉了揉太阳穴,而对跟着自己的家人说了一句。
接着。
朱希周就拿起朱厚熜给他的《为政官箴》看了起来。
……
“就是要给他朱吴县一个下马威!”
“这折色比例调整倒在其次,关键是火耗归公,这可断的是我们胥吏的财路!”
朱厚熜要执行的新政策如今已被东南人人得知。
而最不满此次新政的就是各衙门的胥吏。
因为以往火耗都是由他们随便定,最多只是给官员分固定的一部分。
现在朝廷要火耗归公自然就是夺了他们的财权。
所以,即便是朱希周身边的这些由吏部任命的新胥吏也在背地里议论起此事来。
一叫华邦瑞的胥吏还在这么说后,又笑道:
“现在各地缺吏,火耗都征不上来了,还怎么归公?”
而朱希周这里在看了朱厚熜给他的官箴后却是突然拍案而起:
“吾皇圣明啊!”
“试点推行吏员考试制度,改捐纳罚选为招考,使贫寒不第读书人多条途径入仕!”
“这样倒不怕胥吏突然大量消失了!”
“还能保证吏治!毕竟捐纳的哪里比得上考上的靠谱。”
“而我乡最不缺的就是家道中落后,因贫寒而不能第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