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您说是不是干脆我们遂了他们的意思。要不要……把他请过来?”
“怎么请?我们又不认识……连个联络的人都找不到。”
“我们可以请上面……”
“别说了,更不可能。”
“那只能算了?”
“…………我想想,或许还有个办法可以试试。”
“什么?”
“等我给老孔打个电话。”
……
像《泰晤士报》这样的言论,绝不仅仅出现在英国。
在它大放厥词后的第三天,也就是9月28日,法国历史最悠久且最具影响力的右翼综合性日报《费加罗报》,也在第三版显著位置发表了类似的一篇长篇社论,标题直截了当:
《东方文化炸弹》。
“当奈飞公布在法国的会员数量突破300万之际,《老鹰捉小鸡》——这一部近期由奈飞平台播出的中国香港电视剧,正以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在法国掀起一阵‘中国热’。
剧中的游戏被广泛讨论,角色被逐一剖析,那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亚洲演员,也在法国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不少年轻人甚至为他们新建了法语粉丝页。
在影评人的讨论中,阶级’成为一个高频关键词。剧情中的隐喻随处可见,从底层玩家到权力操纵者,从生存竞争到资源分配,这种极端化的社会结构,无声地呼应着当下社会的裂痕。
这或许是一颗精心准备的‘文化炸弹’,是针对西方价值体系的一次精准投射。而这样的炸弹,恐怕不止这一颗。
因为仅仅一周之后,又有一部不久前在威尼斯电影节引起轰动的电影,即将在法国上映。据众多影评人一致认为——这部由《老鹰捉小鸡》同一主演担纲的影片,绝对不是一部温情脉脉的作品……”
就在《费加罗报》这篇文章刊登的同一天,巴黎某处,跟头一天伦敦类似的一间装潢典雅的书房内,也上演一段中文对话:
“下午好啊老安。”
“大使好,今天找我有什么事?”
“今天的《费加罗报》看了吗?”
“看了,有什么问题吗?”
“下周,那部电影就要在法国上映了,你知道吗?”
“……知道。”
“你知不知道……他会来吗?”
“呃,不清楚。”
“哈哈,老安啊老安,你怎么会不知道?你不是他……”
“哎,其实……所以,我是真的不知道。”
“好吧,老安你也别多想,我并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我昨天接了伦敦刘大使的电话,又看到今天法国人在报纸上大发厥词,突然冒出个想法。你看,要不要由你出面,借着电影宣传的机会,请他来孔子学院参加个民间交流活动?”
“这个……是不是得问上面的意思?”
“自从他去了白宫,上面的态度一直是不闻不问,切勿干预。不过学院是民间机构,如果是以文化交流的名义,上面不会有意见的。”
“……哦。”
“老安啊,法国这些媒体人说我们给他们扔炸弹,还一颗接着一颗,这是对我们敌意很大啊。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告诉他们,这不是一颗颗炸弹,而是一座又一座包裹着鲜花的友谊桥梁,是一份又一份甘甜的礼物。我们自己说嘛,可能说不通,那就让有能之士替我们说。你觉得呢,老安?”
相貌清俊的安院长沉默良久,最后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我明白了。”
……
……
英国,法国、以及伦敦,意大利……几乎在同一时间,整个欧盟范围内,都有类似的声音出现。
但此时的陈诺,并不知道这些正在欧罗巴大陆上发生的弯弯绕绕。
他更不知道,他这一部电视剧的成功,居然因为热度太高,牵动了某些人敏感而纤细的神经,让他在无形中,又是入侵又是炸弹,以至于他女友的爹准备请他去巴黎当民间交流大使,看看元首的霸业是否能在他手里完成。
在9月30日这一天的清晨,他只是开心于他终于把上辈子在奈飞上亏的钱,连本带利的都赚了回来,然后当即就决定,在哪赚的在哪花,在北京时间凌晨五点,打了个电话给艾莉森,让她帮忙在美利坚给他物色一个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