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在线阅读 > 第三二六章 朱元璋交代给朱棣的任务(第1页)

第三二六章 朱元璋交代给朱棣的任务(第1页)

武英殿内,朱元璋斜靠在椅子上。

将送来的密报打开,一一观看。

看过之后起身,绕到后面一个看不到的地方,来到了铁柜子面前。

这铁柜子很大,足足占据了一面墙。

并非只有一个抽屉,而。。。

林昭把“听音草”夹进日记本时,指尖微微发颤。那朵紫色小花薄如蝉翼,脉络清晰得像血管,仿佛真能听见什么。他合上本子,窗外晨光斜照,映出书桌一角泛黄的旧照片??晚星六岁那年,在青海湖边举着一根芦苇当魔法棒,笑得眼睛弯成月牙。那时她还不知道,自己种下的那颗种子,会在二十年后长成穿透地壳的巨树。

他起身推开窗,空气里浮着细雪般的尘埃。共感学校的钟声刚响过,孩子们陆续走进教室,每人手里捧着一块温润的晶体,像是捧着尚未孵化的梦。林昭望着他们背影,忽然想起昨夜做的一个梦:晚星站在一片无边的麦田里,风吹动她的裙摆,她回头对他说话,可声音却被某种无形的力量吸走,只剩口型在重复:“爸爸,他们在等你。”

他没告诉任何人这个梦。他知道,有些记忆不是来自过去,而是未来的回声。

当天下午,第一支“记忆之井”考察队启程前往南京。七十二处地点将按历史时间倒序开启,从最近年代开始,一路回溯至明代。官方称其为“归墟计划”,民间却悄悄唤作“招魂”。林昭坚持随行,尽管医生警告他的神经负荷已接近极限。他只说了一句:“我不是去读历史的,我是去还债的。”

飞机降落在南京禄口机场时,天空阴沉如铁。迎接他们的不是政府官员,而是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平均年龄八十八岁,全是江东门遇难者家属。他们排成一列,沉默地递上一个个布包,里面是亲人遗物:一枚生锈的铜扣、半截烧焦的皮带、一张被血渍浸透的学生证……每件物品都附有一张手写卡片,写着:“请让它说话。”

林昭接过最后一个包裹,里面是一双童鞋,右脚那只缺了鞋带。卡片上的字迹歪斜:“我妹妹,小荷,七岁。她说想去学堂认字,那天早上穿的就是这双鞋。”他心头一紧??这个名字,与十年前那个南京大屠杀记忆片段中的少女同名。巧合?还是某种跨越时空的共振?

当晚,团队在遗址纪念馆地下搭建共感阵列。七十二根感应柱呈环形排列,中央放置晚星之树分枝的一小段根系,通体泛着幽蓝微光。林昭亲自校准频率,将接收阈值调至最低,允许最原始的情感波动穿透屏障。

午夜零点,阵列启动。

起初只有静电杂音,像老式收音机搜寻频道。接着,一声婴儿啼哭划破寂静,随即被枪声淹没。然后是无数人奔跑的脚步、母亲压低的呼喊、老人咳嗽着背诵《千字文》以安抚孙儿……声音层层叠叠,如同深渊中升起的潮水。

突然,一个清亮的女声响起:“我叫小荷,我会背《论语》,还会写‘仁’字。”

停顿片刻,又说:“哥哥说外面有兵,不让出门。但我听见隔壁王婶在哭,她男人被拖走了……我想帮她,可我太小了。”

再后来,声音颤抖起来:“他们冲进来了……妈妈把我塞进床底,说‘别出声,不然他们会杀你’。我咬住袖子,不敢哭。我看见……我看见……”

录音自动中断。系统提示:情感强度超标,自动保护机制激活。

所有人都沉默了。一名年轻研究员捂着脸蹲下,肩膀剧烈抖动。林昭缓缓摘下耳机,发现掌心已被指甲掐出血痕。他望向监控屏幕,数据显示,在信号峰值瞬间,地下三十米处出现了短暂的热异常,温度骤升至℃,持续13秒??恰好是人类心脏停止跳动的平均时长。

第二天清晨,有个细节让所有人震惊:那双童鞋,在无人触碰的情况下,右脚那只的断口处,竟缠上了一根极细的红线,像是有人用尽最后力气,为它系上了missing的鞋带。

林昭蹲下身,轻声说:“小荷,我们听见你了。”

话音落下,窗外忽起一阵风,卷起满地落叶,在空中旋成一个小小的漩涡,持续三秒后散去。气象记录显示,当日南京无风。

自那日起,每一口“记忆之井”的开启都伴随着无法解释的现象。在唐山,矿井深处传出的歌声竟能使枯死的藤蔓重新萌芽;在敦煌藏经洞旧址,感应阵列捕捉到一段唐代僧侣默诵《金刚经》的脑波残留,AI还原后发现,其节奏与现代冥想音乐惊人契合;而在内蒙古某处知青墓园,一群乌鸦突然集体飞临,在空中盘旋成“和解”二字的古篆形态,停留整整九分钟才离去。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些记忆不再局限于个体传递,开始出现**交叉共鸣**。一位浙江老人提交的记忆中,提到1960年饿极时吃过观音土,结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共感站,一名儿童当场呕吐,并声称“嘴里有泥腥味”;一名抗战老兵后代在接收父亲战友记忆时,手臂突然浮现一道陈年枪伤疤痕,医学检查确认该部位原本完好无损。

科学界陷入激烈争论。主流观点认为这是群体心理暗示引发的躯体化反应,但林昭知道,事情远不止如此。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展示了一组数据:每当某段记忆被成功倾听并公开后,全球范围内与之相关的情绪波动会同步下降0。3%?0。7%,持续至少三个月。换句话说,**创伤真的可以被“治愈”,而不只是被记录**。

“这不是心理学,”他说,“这是灵魂的量子纠缠。当一个人愿意真正听见另一个人的痛,哪怕相隔百年,那种连接就能改变现实的结构。”

2199年秋,第七十一口井在山西平遥揭封,乃清末冤狱遗址。最后一口,定于次年春分,地点正是明孝陵旁的地窖所指??紫禁城东华门下三十米,据传为朱元璋亲手埋藏《续民怨录》之处。

然而,就在启程前一周,林昭收到一封匿名信,没有署名,仅有一行打印字:

>“别挖东华门。他还在等一个人。”

他反复思量,最终决定隐瞒此信内容,仅通知核心团队加强安保。他知道,若消息泄露,必会引起轩然大波。毕竟,谁都不愿相信,一个六百年前的帝王,仍能在今日左右人心。

2200年春分,北京。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