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我当然选富婆啦!篱笆 > 第444章 关于家求订阅(第1页)

第444章 关于家求订阅(第1页)

在农村,带回家的女人同住一屋的含义是有着特殊的含义的。

这代表着双方关系的亲密程度,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那更是一种孩子对自己婚事的“暗示”。

不过这种暗示通常只在男方家适用,而在女方家,哪。。。

夜深了,吕尧仍坐在屋顶未动。音箱里的声音缓缓流淌,像一条看不见的河,在山谷间低语穿行。他闭上眼,任风拂过脸颊,仿佛能听见每一道声波在空气中震颤的轨迹。

忽然,手机震动了一下。

他睁开眼,屏幕亮起??是“火种”系统的自动提醒:**残缺纸条【救救我】已被转发第100,000次,触发全球协作响应机制。**

下面附着一条新消息,来自缅甸边境的一位志愿者医生:“我在克钦邦难民营见过类似笔迹的孩子。他叫阿坤,十二岁,三年前从腊戌监狱逃出,现居临时安置点。据他说,他曾为一名成年囚犯传递信息,对方临死前塞给他一张炭灰写的字条……你发的照片,和他说的完全吻合。”

吕尧的心猛地一沉,又骤然提起。

他立刻拨通吴丹的电话。铃响三声后接通,背景嘈杂,有孩子嬉闹与狗吠交织。

“你在哪儿?”吕尧问。

“在腾冲收养中心。”吴丹声音疲惫却清醒,“刚送一个被拐儿童回家,正准备休息。怎么了?”

“我们找到了‘救救我’的线索。”吕尧把消息念了一遍,“那个孩子还在,而且记得是谁写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吴丹轻声道:“终于……来了。”

第二天清晨,他们启程前往云南与缅甸交界的南伞口岸。陈素芬坚持同行。“我也想去看看。”她说,“如果当年有人愿意听我说‘我不想放弃唱歌’,我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现在,我想成为那个愿意去听的人。”

飞机落地临沧,换乘越野车穿越蜿蜒山路。沿途村庄零落,炊烟袅袅升起。越靠近边境,地形越险峻,山势如刀劈斧削,云雾缭绕其间。

抵达南伞已是傍晚。他们在边防派出所协助下联系上那位医生,并连夜驱车赶往克钦邦一侧的临时营地。边境线上灯火稀疏,铁丝网锈迹斑斑,远处哨塔上的探照灯来回扫射。

阿坤住在一间由集装箱改造的庇护屋里。见到陌生人进来,他本能地往后缩了缩,眼神警惕而空洞。直到吴丹用缅语说了句“我们带来了你想说的话”,他的身体才微微松动。

“是你吗?”吕尧蹲下身,打开手机相册,将那张泛黄纸条的照片递到他面前,“这张字条,是你替别人传出去的?”

男孩盯着照片看了很久,嘴唇微动,终于点头。

“写它的人……他还活着吗?”吕尧问。

阿坤摇头,眼里浮起一层水光。他抬起手,比划着牢房、拷打、拖走的动作,最后双手交叉放在胸前,轻轻闭眼??那是死亡的意思。

“他是个老师。”阿坤终于开口,声音细若蚊蝇,“被抓是因为教孩子们读诗。他们说那是煽动思想……他在牢里关了五年,最后一天让我把这三句话带出来:‘救救我’‘别忘了我们’‘请告诉外面的人,这里还有声音’。”

屋内一片寂静。

陈素芬红了眼眶,轻轻握住男孩的手。“那你呢?你怕不怕?”

阿坤低头看着自己的掌心,喃喃道:“我每天都在练写字。我要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等有一天能说出来。”

吕尧取出录音笔,轻声说:“你现在就可以说。我们会把它录下来,放进‘火种’里。全世界都会听到。”

那一夜,营地的发电机嗡嗡作响,灯光昏黄摇曳。阿坤断断续续讲述了那位老师的最后时光??如何用指甲在墙上刻下诗句,如何在审讯间隙低声背诵《飞鸟集》,如何把米饭捏成小球偷偷喂给隔壁牢房饿得站不起身的孩子。

“他说,语言不会死。”阿坤望着窗外漆黑的山影,“只要还有人愿意听,话就还在。”

回到国内第三天,“火种”平台上线特别专题:《来自腊戌监狱的声音》。除了阿坤的口述,还包括一段由AI复原的技术音频??根据幸存者回忆与残存笔记,模拟还原那位老师最后一次授课的内容。

标题是:**“今天我们讲一首关于自由的诗。”**

短短48小时内,视频播放量突破千万。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公室发布声明,要求缅甸军政府对相关事件展开调查;国际笔会宣布设立“无声之声奖”,以纪念那些在压迫中依然坚持表达的灵魂;更有数百名艺术家自发参与创作,将“救救我”三个字融入绘画、音乐、舞蹈作品之中。

而在昆明老屋的书架上,吕尧新增了一个木盒,里面存放着所有与这张纸条相关的资料复印件。他在标签上写下:“编号XN-0001:第一声呼救。”

某日午后,阳光正好。陈素芬带着吉他来探望他,顺便试弹新写的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